最近,有关太空和科幻的话题充斥着我们的社交圈,让原本只属于“技术宅”的小众话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资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气极高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
导语最近,有关太空和科幻的话题充斥着我们的社交圈,让原本只属于“技术宅”的小众话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资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气极高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另一方面则是拥有传奇色彩的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正式结束了近15年的探测任务。无论是科幻故事还是现实世界,我们再一次将焦点集中在了太空和科技话题上。或许科幻故事和太空探索距离我们日常生活很遥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来畅想一下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没错!我就是来蹭这波热点的。
注意!以下内容不涉及任何剧透,还没看电影的同学请放心“食用”。
首先来看看《流浪地球》中的车辆道具,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数十年后的地球,出于某些原因人类不得不将地球推离轨道,带着整个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恒星系继续生存。由于地球逐渐远离太阳,地表温度降至-80℃,全球都处于白雪皑皑的冰冻状态。
在严酷的环境下,传统的内燃机车辆显然无法正常工作。毕竟,-80℃的温度已经远低于人类生存环境,常规内燃机汽车的机油、燃油、电子元器件以及橡胶制品都会失效。相比而言,电能驱动的动力系统显然更加“靠谱”,而所有怕冷的元器件则可以通过电加热的形式维持正常工作温度。
回到现实世界,近期引人关注的“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正式结束了自己将近15年的探测任务,长眠于火星。自2004年1月25日成功登陆火星后,“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累计行驶约45km,传回图像217594张,为人类的火星探测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际上,“机遇号”和“勇气号”是一对双胞胎探测器,它们均在2004年初抵达火星开始了各自的探索之旅。在硬件方面,“机遇号”和“勇气号”基本一致,均采用了太阳能充电电池作为动力来源。2009年5月,“勇气号”陷入一块沙地无法脱困,被迫改为一个固定探测平台,后由于其电池性能持续下降,最终在2011年结束了探测任务。
与它的兄弟相比,“机遇号”探测器显然要幸运许多,但“机遇号”在2018年6月遇到了火星全球性沙尘暴影响,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导致其电池无法正常获取太阳能,最终由于电力储备过低而被迫进入休眠模式。沙尘暴过去后,“机遇号”团队一直试图让其恢复工作,但经历800多次的唤醒指令均无效后,“机遇号”不得不结束了自己将近15年的探索生涯。
上图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地外行星上成功登陆的探测器行驶里程纪录,可以看到“机遇号”凭借45km的总行驶里程创造了历史。当然,相信今后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越来越快,这个记录将很快被刷新。
无独有偶,近期两个有关科幻和太空题材的话题都与车辆的电气化技术有关。无论是科幻电影中的车辆还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探测器,都依赖于电能作为动力来源。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同样采用电力驱动,其主要区别在于电能的获取和储存方式。
王啸辰编辑 2018年10月24日
王啸辰编辑 2018年08月28日
王啸辰编辑 2018年08月17日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