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皓哲博士强调,用一句话来说采埃孚本地化策略就是“在中国,为中国 (In China, For China)。”
导语过去三年,受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困难,采埃孚中国展现出惊人的毅力、韧性,2022年销售额达77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0%。2022年亚太区业务对采埃孚集团销售贡献25%左右,其中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到2030年的时候,采埃孚目标是实现亚太区对采埃孚全球贡献达到30%,中国本土品牌对集团收入的贡献在持续上升。
采埃孚自1981年进入中国市场,经历了“中国销售”、“中国制造”、“中国研发”的历史阶段,正朝着“中国引领”的目标奋进。十年前,采埃孚在中国的员工不足6000人,中国销售仅占全球销售的10%。而目前,采埃孚已在中国20多个城市布局了近50家生产企业、四家研发中心、近240个售后服务网点,中国员工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销售额已经占全球的20%左右。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采埃孚致力为汽车行业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及产品。在电动化、软件化和自动化的变革浪潮中,新发展态势对行业提出了新要求。
2023年3月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北京开幕。采埃孚高层出席会议并分享观点,展示出采埃孚集团持续投资中国市场,积极扩大生态圈,希望与中国一起创领全球出行前沿科技的决心。
受访人:
采埃孚集团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
采埃孚集团董事斯蒂芬·冯·舒克曼(Stephan von Schuckmann)
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
采访时间:2023年3月25日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异军突起。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中国本土品牌领衔变革、愈发强大,吉利、长城、上汽等主机厂进行了强有力的转型措施,“蔚小理”一批造车新势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埃孚集团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柯皓哲介绍,采埃孚中国团队积极贴近客户,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采埃孚将进一步集中精力服务好客户,紧追客户需求,了解客户发展方向。
采埃孚集团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柯皓哲博士
“在疫情期间,我们没有放慢脚步,不少技术在中国进行了首发。” 柯皓哲说到,“如果您关注最近新车的发布信息,您可以看到路特斯新的SUV车型Eletre,其底盘系统是由采埃孚来提供技术支持的。制动、转向、悬架、减震等,均由采埃孚专门开发。我们也首次运用了把汽车底盘集成在一起的软件系统,这是我们在中国市场进行全球首发的一个案例。”
为了深化公司的本土化战略,采埃孚在工程开发领域、原材料领域或其它各个领域都加强本体市场的自主可控性。同时,采埃孚也加强了在中国的投资。仅过去一年,采埃孚在济南、广州、上海安亭、杭州、沈阳、张家港、日照等地启动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研发项目,也取得快速进展。位于广州的采埃孚在中国的第四家研发中心即将投入运营,该中心上个月已经完成封顶,正进入最后收尾阶段。
另外,在保证客户供应方面,采埃孚也提供可靠的支持。过去三年,芯片短缺,采埃孚以较高水平帮助客户解决困难,尽全力令客户满意。
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借助越来越旺盛的消费市场和技术革新,中国在汽车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客观来看,有很多的基础核心领域,中国仍依赖于国外更先进的技术。
采埃孚集团董事 斯蒂芬·冯·舒克曼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斯蒂芬·冯·舒克曼道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中国厂商要加强本地化研发和工程能力。早在产品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关键制造环节、关键技术的短板,同时要考虑到设计对供应链的要求。因此,产品设计尤为重要,从一开始就要为本土企业做出定制化的设计,降低不可控工艺的依赖风险,还有不可控原料和产业链上的风险。在中国的策略方面,采埃孚中国为本土客户提供设计和制造服务,能够让整个产品,不管是从工艺、设计、制造、原料上,都会更符合、更适合本土市场的生存。
其次,跨界造车层出不穷,但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这些企业往往在软件层面,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是汽车就是汽车,有很多方面需要车规级的解决方案,所以光是有系统、软件方面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懂得汽车的特殊要求,无论是车规级的软件也好,系统也好,这是符合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根本。
第三,中国的“芯片荒”形势比欧洲、北美更为严重,原因有二。其一,中国市场需求量大,智能电动车比燃油车需要更多的芯片,需求在疫情期间也没有下跌;其二,中国目前没有成熟的车规级芯片厂商,不能自己解决而过渡依赖国外的供应商。
这传递出的一个信号,中国必须要自我发展车规级芯片。这些芯片的领域覆盖很广,包括能力芯片、控制单元芯片,甚至是高算力的计算机芯片。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已有厂商研发出少数比较有成熟度的自主芯片。面对如此海量需求的市场,光有少数企业和产品是完全不够的,需要全链的开发。采埃孚是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百年老店,非常了解汽车需要具备的功能,正跟国外的芯片公司联合研制车规级芯片。采埃孚希望,在中国也能发挥引领作用,为中国汽车市场自主供应、为供应链的韧性做出贡献。
斯蒂芬·冯·舒克曼是负责亚太区业务的采埃孚集团董事,同时还负责集团整个电驱动事业部以及全球采购职能,他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汽车电动化是大势所趋,全球各国政府都出台了响应的政策进行引导。比如,在欧洲和美国,政府在禁售燃油车方面有明确的时间表,市场变化来自政策导向和驱动力。
“即便考虑到欧洲和美国的政策驱动因素,中国的电驱动市场增长还是最强劲的,它比美国、欧洲都要强劲。”斯蒂芬·冯·舒克曼表示,“我们看到中国在某些技术上其实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特别是电驱系统方面,部分企业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过去几年,采埃孚仍然持续在中国完善布局。采埃孚在沈阳开设了一个电驱动工厂,专为欧洲豪华品牌做配套。另外,采埃孚在杭州新建了电驱动工厂,为路特斯等厂商配套。
产品方面,采埃孚最新的成果是800V碳化硅电驱系统在中国市场首先实现了量产。未来,采埃孚希望把更多类似的世界领先技术,在中国进行首发投放。
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 汪润怡
对此,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也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汽车芯片市场的看法。
第一,中国市场对速度的要求更高。一个产品从定型到量产区间,德国主机厂产品生命周期大概是5-7年,中国新型客户迭代更频繁,区间甚至会缩短到1-2.5年。时间上的要求,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以往,采埃孚花两三年、三四年来开发一个新产品,现在有时会缩短到大概八个月。
第二,在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领域,中国主机厂走在前面。几年前,采埃孚兼并了天合汽车公司,是为了朝着自动驾驶的方向发展。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以及自动泊车方面,采埃孚的许多技术产品的首发都是在中国,这是个趋势。这也意味着在发展新技术的时候,很可能逐渐要把公司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和亚太,同时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去年,采埃孚为上汽提供了4D毫米波雷达,非常成功。
第三,客户对采埃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客户希望高算力的计算机,希望采埃孚跟他们一起发展整套车身运动控制系统。有些整车公司则需要采埃孚将各种控制零部件和系统装载在他们的系统上,这就意味着对待不同的整车公司,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采埃孚中国的宗旨也是以客户为导向,根据客户的要求来量身定制。
汽车行业的趋势和变革大体如下,从内燃机变成电池的驱动;纯机械结构越来越软件化,向软件靠拢;从人力驱动变成自动驾驶。这些趋势体现了汽车工业的转型,这种转型需要不同的人才类型去支持。例如,公司原先需要机械工程专业的工程师,现在可能更需要软件开发方面的工程师。在面临新时代变革时,采埃孚需要有不同领域技能的专业人才加入进来。
伴随汽车行业变革,汽车产业也在不断融合。未来汽车行业里,大家会看到很多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在辅助驾驶方面,有些算法层面的支持;在通信领域,车联网其实属于工信行业;另外,在快速充电桩系统,它又跟基建相关。除此以外,为了实现汽车不同的功能、特点,采埃孚还需要软件方面的能力,所以各行业在汽车工业上正进行融合。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采埃孚不断转型。比如在华设立的第四个研发中心——采埃孚广州技术中心,它更多的聚焦于软件研发能力,而有些研发中心偏向于机械工程方面的研发。所以,采埃孚也在适应市场,在进行转型。
即便是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光靠采埃孚自己提升能力也是不够的。采埃孚中国在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也就是说,要在各个领域都要结识新的合作伙伴,共同进步。比如,在视觉感知领域,采埃孚投资了一家中国本土的初创企业—天瞳威视,它与采埃孚共同开发了跟泊车相关功能性的软件功能。在碳化硅领域、软件领域,采埃孚也在持续开发一些新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以此扩大我们技术的覆盖面,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中国在这一点上非常有优势,因为中国有非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
另外,斯蒂芬·冯·舒克曼补充到,采埃孚集团监事会成员里有一位华人女士。她在中国读大学,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现在SAP公司做人工智能研究,是一位人工智能科学家。对采埃孚来说,在中国,软件、人工智能这两个元素对于采埃孚都是很重要的。
“降本最大的动力来源就是规模经济效益,汽车生意永远是规模经济的生意。” 汪润怡解释,“任何一家主机厂不可能以自己一家的量,去打造很高的规模经济水平。这也是作为一级供应商天然的优势,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主机厂之间去进行模块化的运作,来达到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水平。”
产品设计方面,模块化是万能的解药。采埃孚可以将产品模块化以后,打造家族化产品,可适用于多个平台、多个客户。针对类似中国比较分散的市场,中国有众多不同的主机厂和品牌,这种市场环境下适应性比较宽的产品设计,能提高采埃孚成本的竞争力。这种模块化的生产运作模式对标准化要求非常高,在这些流程上要做标准化,在物流上要做标准化,让最终产品适用于更多不同的客户和平台,最终实现降本的目的。
在生产端,采埃孚过去几年在低成本的自动化领域下了不少功夫。在华近50家工厂里,到处都有不断增加低成本的自动化改进,节约劳动力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目前,采埃孚工厂正在推进数字化解决方案,不求最贵只求最好,本着有效解决工厂降本增效的需求优化。
写在最后:
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采埃孚在受到疫情、供应链困难的影响下依然能够逆势增长,也彰显了这家百年Tier1的旺盛生命力。采埃孚不仅拥有优秀的汽车物理工程底蕴,又深耕中国市场,在汽车百年变革的节点与中国汽车市场走在科技前沿。在智能电动车高速发展的驱动下,采埃孚加速电动化转型,不断在智能驾驶、芯片制造、电驱动等方面破圈建生态。无论市场比重、新品首发,采埃孚中国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与集团的资源倾斜,中国市场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