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竞争进入到关键阶段,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竞争出现分水岭,面对传统车企销量的快速攀升,造车新势力拿什么与之抗衡?
导语多家新能源车企公布了3月销量,新能源车市场的争夺愈发的有趣,似乎出现了分水岭。造车新势力出现疲软态势,而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则更具潜力。
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新势力们前路艰险
造车新势力的疲态不仅显现在销量上,更体现在创新瓶颈上。造车新势力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服务、营销、产品创新。通俗易懂的表示,造车新势力给了汽车行业新的活力,提供了原本汽车行业所不具备的,更贴近用户思维的理念和需求。这就很好理解,在汽车这种号称家庭“大件”的消费品,造车新势力们怎么就能吸引一大批前期可以弱化产品可靠性,弱化品牌可持续性的忠实拥趸。
在上述三点中,服务是整体来讲最容易复制的,难点在于对服务细节的把控;营销是第二容易复制的,流量时代下,能否放下身段决定了能否抓住流量,因此,我们总是能看到造车新势力的代言人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产品创新则最难,创新与其他维度的发展不同,创新虽然从0到1也极为不易,一旦迈出了这步,从1到100,将取决于受众群体的惊喜感和满足程度,但“给的越多,要的越多”这样的道理,光有满意是远远不够的,满足才是人们看到了新鲜感后的更深层感受。
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集成到汽车上,本就是对车的创新,在几年前各造车新势力在摸索新能源车发展方向并对此付出行动之时,“新四化”便是从0到1的过程。此后,如何在这四项基础上对车进行颠覆性改造,便成了造车新势力们的共同课题。造车新势力们面临的就是这种状态,服务和营销依然处于行业领先水准,但产品创新则每况愈下。
由于新能源车型的特殊化性能特性和总布置,动力和空间是新能源车一开始能够快速发展的重点,此后,续航、充电、整车安全快速加入到新能源产品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当这些方向无法与行业内竞品拉开优势时,造车新势力们又将重点放在了功能配置上。
大屏、彩电、冰箱,诸如此类的“家用电器”被逐个搬到车上;自动驾驶、整车感知能力,智能化、网联化组成了汽车行业竞逐的下半场。前者是产品噱头的体现,后者则是研发及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体现。相比之下,在资金更雄厚,研发能力更强,资源更丰富的传统车企中,关乎到研发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事,或将变的相对简单,可能会造成了造车新势力们在此方面没了最初几年的明显优势。
传统车企新能源已迎转机,企业综合实力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
时至今日,以目前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似乎不会再给造车新势力们通过创新取得快速发展的空间,毕竟创新需要时间,且传统车企同样具备更强劲的创新能力,待市场形成规模后,传统车企新能源产品的优势便会凸显出来。
以3月份各新能源车企通报的销量数据来看,主流新能源品牌中,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同比增幅相对较大,而造车新势力品牌除理想表现尚可,其余品牌要么仅能维持现状,要么出现同比下降趋势。
小鹏、哪吒、零跑均出现同比下降,反衬的是埃安、腾势、极氪等品牌的同比大涨。此消彼长的道理出现在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竞争中,而新能源品牌中同样有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的逻辑是,用户试探行为(购置低端微型电动车)与改善行为(购置高端电动车)均被弱化,在新能源车市走向成熟之时,主力细分市场车型便将成为用户集中消费的重点,这里指的便是10至25万区间内的高性价比车型。因此,比亚迪销量大热,埃安起势便是最好的例证。
另一方面,用户开始逐渐关注到此前忽略的问题,可靠性和品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传统车企似乎更有发言权。图表中也能清晰的看出,今年2月份,新能源单一车型销量前十名,除了特斯拉Model Y,其余上榜车型均出自传统自主车企,且绝大部分车型为紧凑型车,而非微型车或中大型车。
特斯拉是新能源车市的特例之一。今年3月,特斯拉共销售88,869辆新车,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19.4%。这样的同、环比增长数据虽同样无法跟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的增幅潜力相比较,但特斯拉的销量基数够大,目前在新能源市场中仅次于比亚迪。且特斯拉拥有改变市场格局的能力,无论其因为何种原因进行涨价或降价,均会带来市场震荡,这就是所谓的品牌影响力。
当然,仅看前两个月的单一车型销量变化不足以说明问题,未来是否会继续按此进程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总结来看,影响新能源车销量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品牌效应、产品可靠性、品牌可持续性、产品功能性以及服务,营销对于相对成熟的市场来说,影响相对偏小。换言之,新能源车未来必然要步入此前燃油车所经历的轨迹,以品质、口碑、技术成熟度以及品牌附加价值来决定用户是否愿意买单,在这些方面,显然传统车企会做的更好。
未来想要谋求市场份额的进阶,一定要保住品牌发展才行,如蔚小理三家“老牌”造车新势力,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情况若持续下去,对企业和品牌的发展均有不利影响。而传统车企最厉害的武器便是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能够活下去,才能谈活得好,或许现在就能够预见的是,留给造车新势力们的时间,是否还有想象中的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