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威马坏了造车新势力一锅汤?
威马破产把选择造车新势力产品所面临的更大风险摆在了人们面前
导语——车市热点问答(第261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曾与蔚小理齐名的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威马汽车日前申请破产重整,已经售出的威马车多项功能失灵,售后服务前景不妙,11万名车主欲哭无泪,给声势浩大而又争议很大的造车新势力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就要不得吗?
问:倒闭破产的汽车厂家有过不少,其中不乏保有量在几十万、上百万的品牌,威马的保有量虽然才有10多万,但震动的烈度似乎超过了以往的那些破产。为什么?
答:简单说,如果你买的是一辆传统燃油车,功能及其控制集中在车辆自身,厂家没了,车子坏了还可以修、继续开,虽然成本比较高、麻烦比较多;但你买的是一辆新能源汽车,是所谓“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四个轮子的手机”或“智能汽车“,很多功能依赖于第三方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如果厂家没了,必须持续付费的第三方服务器、云服务没了,就意味着互联网没了,“手机”没了,智能没了,更别提OTA了,你买车时特别看重的那一大块价值清零了,而且还无法修补、替代,那可就惨了。打个比方,你花大钱买了一台电脑,结果只能当打字机使用,你会善罢甘休吗?
所以,威马破产这个事比较大。
威马创始人沈晖曾在微博上分享过《芙蓉镇》里的一句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现在的问题是,头脑失灵的威马能不能像牲口一样不假思索地继续为10多万车主拉车。
问:看来车主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有人接盘。
答:没错。这主要取决于威马的债务状况和现有各种资产的价值等多种因素,能不能吸引潜在的接盘侠。
这事要是放在传统车企集团的智能电车品牌上,恐怕不难解决,集团自然会接手它的售后服务,特别是重中之重的软件技术和车联网这块业务,还有至关重要的三电技术及相关配件供应,集团内部原本就是可以共享的,不会停摆,车主利益还是会有一定保障的。
但类似威马这种单打独斗的新势力车企就麻烦大了,一旦破产,车主就要面临被彻底抛弃的风险,除非有人接盘。虽然根据相关政策法规,破产退市车企要保证对其产品提供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相关经销商如果还没有跑路,也要提供10年的售后服务,但实际落地状况到底啥样,你懂的。
问:威马破产会不会坏了造车新势力一锅汤,导致消费者对新势力车企的产品丧失信心?
答:威马破产把选择造车新势力产品所面临的更大风险摆在了人们面前,肯定会对这类车企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车主的遭遇还在初期,问题还在演化、发酵,如果处理不好,那就麻烦大了。传统车企也会借机宣传自家优势,进一步打压造车新势力的发展空间。
还有,以往本土造车新势力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大幅落后于传统车企,可在市场上的声量却远高于传统车企。但威马破产后,面对新势力车企“终身质保“之类的营销噱头,恐怕一些消费者首先会想:你这个企业要是活不过这辆车该有的寿命该咋办?
一旦这种想法成为一种普遍共识,造车新势力的日子就会更难过了,所以,必须尽快采取各种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问:话说回来,威马为什么会破产,有评论说,主要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有问题——走捷径,主攻网约车市场,严重依赖大客户。您怎么看?
答:广汽埃安开始也是主攻网约车市场,结果击败了威马,个人用户群也在迅速扩大,销量位居新能源汽车品牌前三甲,成了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国有新能源车企。所以,我认为威马的失败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问题,而是像有些评论所说的,主要是它没能像埃安那样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好电池自燃的问题,或者说没有解决好汽车最基本的质量问题,结果坏了口碑,丢了市场。
其实网约车市场、出租车市场不是什么捷径,而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车辆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环境的复杂性都远超个人用户,对车的质量和可靠性都是极大考验,而且一旦出问题就是批量的,影响面很大,曾经火爆一时的北汽新能源车也是毁在出租车上。能在这类市场上站稳脚跟,没有过硬的质量是不可能的。
问:新势力的代表蔚小理中谁会成为下一个威马?
答:这可说不好。在我看来,理想目前状态最佳,特别是实现了盈利,独立活下去的可能性最大;小鹏虽然亏损,但技术上有独到之处,特别是有大众合作,前景看似不错;蔚来亏损得厉害,与奔驰的合作目前只是传说,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大。
我感觉新势力车企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一车走天下“,如理想汽车;或者是”一车丢市场“,如小鹏G9。这就增加了这类车企市场表现及其命运的不确定性,毕竟,现在是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期,三电技术、软件更新与迭代、智驾系统、智能座舱乃至降成本手段都日新月异,竞争对手不断涌现,新车各领风骚5、6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能领风骚一两年就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品牌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产品线,是很难长期保持竞争力的,而足够强的产品线基于足够强大的体系能力,这正是新势力车企的弱项,而且一旦市场饱和,这种弱点就可能是致命的。
问:您的意思是新势力车企最好傍个大款?
答:别说得那么难听,应该说是合作。比如小鹏和大众的合作,我曾说过,小鹏如果能用好大众的资源,扭亏为盈,做大做强,有朝一日还可能成为大众的一个强劲对手,当然最好;如果合作效果不理想,自身业务持续亏损,被资本市场抛弃,还有大众这样的顶级接盘侠兜底,也是一种不错的归宿,一点也不寒掺,毕竟,很多具有自身优势的中小科技公司都如此(参见《小鹏变大鹏还是变大众?》)。
还有比亚迪和奔驰合资的腾势,当初被认为是比亚迪傍大款,十几年下来,结果是奔驰顶不住亏损,落荒而逃,而比亚迪咬牙挺住,坚持了下来,腾势终于爆发了,比亚迪自己已经是大款了。当然,腾势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合资双方在巨额亏损中不断打拼、积累的结果。这样看,腾势合资项目是成功的,只是奔驰不赶巧,亏本为比亚迪做了嫁衣裳。这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为阴谋论爱好者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比亚迪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就不会有腾势的今天。
所以,找个巨头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能不能成功,关键还是取决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