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关于造车这件事,你永远可以相信大众

关于造车这件事,你永远可以相信大众

奚筱林2024-02-05 19:42:41加关注

大众拥抱电动化,是作为全球车企领头羊的一种自觉,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一种自省,是不甘于屈居人后的一种自律。

导语

网通社评论 还记得去年9月,前往德国参加IAA MOBILITY,当我踱步在慕尼黑的街头,一方面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地对于环保的重视,另一方面又困惑于为何路面上的新能源车寥寥可数。

即使在IAA举办期间,德国人对于来自于东方的电动车兴趣十足,但是当你提及会不会购买的问题,他们又会果断地表示拒绝。理由也很简单,里程焦虑、怎么充电、上哪维修。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虽然欧盟对于停售燃油车的想法非常激进,但是消费者的态度却是不冷不热。本土市场需求疲软,作为供应端的车企,对于电动化这件事,理应敷衍了事才对。

可事实却是,以大众为首的德系品牌,是所有跨国车企中,对于电动化转型最为积极的。

满电

其实,大众原本可以像丰田一样,躺在燃油车的温柔乡里,继续数钱就好了。然而,他们却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那就是跳入新能源的浪潮里,与中国的电动车企业搏击。

尤其是近期又有消息传出,欧洲2035年逐步停售燃油车新车的计划可能会被推迟,你就更加能够体会到,对于大众这种企业来说,转型有多难,既要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还要解决内部的问题和矛盾。

很多人认为,大众拥抱电动化因为不想丢掉中国这块大蛋糕。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作为全球车企领头羊的一种自觉,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一种自省,是不甘于屈居人后的一种自律。                       

大众不断加码中国本土化,不是舍不得中国市场的利润,恰恰相反,他们是想利用这里优秀的新能源供应链,来帮助自己实现快速转型。原因也很简单,身后的特斯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

若想获得成功,一定要懂得借势,要懂得借用周期,这正是大众管理层的精明之处。依靠德国或者欧洲市场,转型过程必然耗时良久,唯有把自己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才能蜕变。

其实,企业转型本质上就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有些企业明明看到了未来,但是却不愿意牺牲眼前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达。可是,什么时候跳出优势领域,用什么样的方式跳出,同样重要。

大众的做法,值得所有跨国车企学习。毕竟对于造车这件事来说,没有谁能够比大众玩得更溜。

2030赢在中国

2023年对于所有合资品牌而言都很难,甚至可以说是入华以来最难的一年。谈到公司去年的成绩,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不管是量还是质,他都非常满意。

量:集团累计交付323.6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6%。其中,大众品牌共交付约240万辆,与2022年基本持平。

质:高端市场,奥迪品牌共交付72.9万辆汽车,同比上升13.5%;纯电动市场,2023年共交付约19.18万辆,同比增长23.2%。

虽然贯穿全年的价格战,给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但是大众的表现明显超出了预期,给转型带来了更多信心。同时也证明,由董事会成员贝瑞德坐镇中国市场,收效显著。  

去年上海车展期间,大众的管理层就已经明确给出了到2030年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继续保持国际车企中在华第一的地位,成为中国市场排名前三的汽车制造商,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扮演领军角色。

满电

前两个好说,因为基本盘还在,后一个很难,因为已落后太多。

据贝瑞德介绍,“2030目标”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继续加强在燃油车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作为传统大厂,大众在燃油车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便拿出了转型的决心,优势领域也断然不可一刀切,因为必须要保证可持续的盈利发展模式。去年,大众在国内燃油车市场的份额达到了21%,和2022年相比增长了约1.3个百分点。

贝瑞德强调,燃油车仍然是公司整体业务的重要支柱。虽然整个中国汽车市场都在向新能源转型,但是体现在不同地区的速度有所差异,三到五线城市还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大众要在这些市场保持份额,甚至是扩大优势。

接下来,大众将在国内继续推出新的燃油车型,利用燃油车业务的盈利能力,为公司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今年,我们就会看到帕萨特、途观和迈腾的换代车型。

当然,大众在产品推新方面,会有一些策略上的改变。

一方面,所有主要的燃油车产品,都将在未来几年实现高端技术升级,包括面向中国市场的高阶驾驶辅助功能、智能座舱、全新车内导航系统以及AI智能助理等,不断提升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

另一方面,大众将通过推进最新的插电混动技术,逐步实现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到2027年,该集团将在中国提供30款本土生产的燃油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站在市场的角度,大众的插混产品来得有些晚,毕竟自主品牌在这个领域已经抢得了先机,更何况两年之后又将是另一番光景。但是对于大众自身而言,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完成纯燃油车向新能源的平稳过渡,所以再晚也要做。

第二,加速纯电动产品的攻势。

去年,大众在电动车市场收获颇丰,且变化巨大。上半年的时候,ID.3平均月销量只有2300辆左右。随着成本优化项目的不断推进,这款车到了9月之后,就站上了月销万辆的台阶。最终,ID.3全年累计交付超7.5万辆,成为国内最畅销的合资品牌电动车。

满电

在当下如此惨烈的竞争环境中,ID.3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极为不易。要知道,目前国内约有100个品牌在争夺电动车市场的份额,仅去年一年就有将近70款全新产品发布。即便新能源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但合资品牌依旧是劣势的一方。

接下来,大众需要开拓新的细分市场,才能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

作为大众品牌首款中型电动轿车,一汽-大众的ID.7 VIZZION已于去年12月正式上市,上汽大众的ID.NEXT会稍晚一些,算上此前的ID.3、ID.4、ID.6,大众品牌在华已经拥有4款纯电动车型。年内,我们将迎来大众安徽首款大众品牌车型的首秀。

另外,基于PPE平台打造的奥迪Q6 L e-tron也计划在今年底正式投产,随后于2025年投入市场。

到2026年,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推出的专属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平台(CMP)。以该平台为基础,大众将开发定位A级主流市场的入门车型。与此同时,大众和小鹏共同开发的B级车也将问世。

乔治·华盛顿说过,没有足够的弹药,就没有胜利的可能。至2030年,大众将在中国市场提供至少30款纯电动车型,这种体量足以改变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

第三,强化“在中国,为中国”的研发。

时间倒退5年,那时候“本土化”对于海外车企而言,更多还只是停留在生产和销售层面。随着新汽车时代的到来,“本土化”这三个字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包括人才的本土化、研发的本土化,以及供应链的本土化。

2022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成立了CARIAD中国子公司,着力交付本土化软件解决方案并高效集成到产品车型中,这是其践行“在中国研发,为中国创新;在中国研发,为世界创新”使命的关键一步。

2023年底,CARIAD中国的软件专家人数已经由2022年的800人扩充到约1200人,其中至少有90%是中国本土的软件人才。

在加强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大众还与实力强大的中国本土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国轩高科合作生产标准电芯,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等。

贝瑞德强调,打造自主、可控的本土供应链,能够让大众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的创新速度,加快产品和技术向市场投放。

满电

当然,新本土化最重要的一步,是成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在贝瑞德看来,这才是实现集团战略的重要基础。

一升一降 软硬兼顾

VCTC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给大众带来本质上的改变,这种改变也是由内而发的。

就像贝瑞德所说的那样,过去大众许多对于中国市场的决策是在9000公里外的德国总部做出的,VCTC能够大幅减少不同语言带来的沟通不便,显著加速决策流程。

其核心逻辑,我们可以用“一升一降”来总结。

升,指的是提升产品开发速度。

置身于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由于产品迭代越来越快,大众也必须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提高技术竞争力。贝瑞德也认为,快速发展对于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

今年1月,投资约75亿人民币的VCTC正式投入运营。

作为大众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的研发中心,VCTC涵盖整车研发、零部件研发及采购职能,能够直接在中国做出所有产品相关决策,并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

通过成立VCTC,大众集团将技术开发的对接工作,从沃尔夫斯堡东移至安徽合肥,为的就是在产品开发的初期,就能够引入中国本土先进的技术,从而更为敏捷地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

同时,VCTC还将利用先进的开发工具加快决策过程,这将使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时间缩短约30%。

前面提到的CMP平台,就是由VCTC开发的。据了解,该平台的开发时间只有36个月,相比大众此前的平台开发周期,足足缩短了约三分之一。

诚然,36个月的开发周期放在当下算不上短,毕竟一些自主品牌如今已经可以做到12个月开发一款新车。但是在贝瑞德看来,将时间缩短至36个月,已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因为对于大众来说,很多环节是不可以妥协的,他们始终要将产品的安全性及耐用性放在第一位,而这些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验证。

满电

降,指的是降低研发成本。

去年初掀起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并且有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虽然嘴上都说不参与价格战,但是没有车企可以真正做到置身事外。对于大众来说,想要保持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那么就要通过打造全新的本土化供应链体系,进一步优化成本。

成本优化的关键一环,就是向VCTC开放集团的技术授权,并依托 VCTC与本土供应商及技术公司深度合作。据贝瑞德介绍,VCTC将链接本地供应商生态系统,让供应商参与早期阶段的开发,以优化供应链。

以其正在开发的CMP平台为例,该平台将采用针对中国市场的电池、电驱和电机解决方案,相比此前的平台成本效益更优,这样就为产品规划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当然这也会带来新的问题,VCTC将对接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大众安徽的研发部门,同时为三家合资企业赋能,那么未来三方的产品如何在市场中实现差异化,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并尽早规划。

从集团层面看,因为VCTC被赋予了更高的研发自主权,使得大众能够充分利用中国本土市场的创新技术,结合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市场洞察,为新产品赋能,这也是“在中国,为中国”的意义所在。

另外就是贝瑞德强调的,现在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基于数字生态,科技企业正在成为新的竞争对手。所以未来是否能够胜出,敏捷和执行速度是关键。

除了这“一升一降”,另一个重点在于“软硬结合”。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华业务的战略支柱之一,CARIAD中国将为集团旗下的品牌,提供本土化、创新的软件产品及数字化服务,加速“在中国研发,为中国创新”的软件解决方案的落地与交付。

满电

2022年,CARIAD中国团队设立了“Forward!”项目,并在2023年将这一项目扩展为“Forward! Lab” ,中文名为“元创实验室”,主要用来孵化预研发产品。比如,与本土手机企业vivo实现的首次跨界创新合作,聚焦智能手车互融相关技术与应用创新。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集团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核心竞争力。CARIAD还与实力雄厚的本土科技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去年9月,CARIAD中国收购上海沐传工业设计,将后者优秀的设计团队整合到CARIAD中国的UX&UI能力中心“CARIATIVE”,致力于用户体验与交互创新。

同样是9月,CARIAD又与中科创达成立合资公司“CARThunder”(翼创雷行),专注本土座舱信息娱乐系统及智能网联功能研发。

11月,CARIAD还与地平线成立了合资公司“CARIZON”(酷睿程),致力于开发达到L4级别的高度优化的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搭载于大众汽车集团本土的纯电动车型上。

未来,CARIAD、CARIATIVE、CARThunder和CARIZON组成的C家族,将成为提升大众集团在软件解决方案领域的竞争力的关键。

更加重要的是,CARIAD 中国在取得本土独立研发授权后,已陆续交付面向中国市场的软件解决方案,并加速为集团在华涵盖量产、高端品牌的燃油车型/新能源车型提供本土软件解决方案。

目前,适配MEB车型的HMI功能已成功交付并搭载于2023年发布的ID.7 VIZZON上,并将在2024年面市的纯电动车型上展开进一步更新。按照规划,本土化信息娱乐系统预计将搭载于2024年发布的纯电动车型。

“元创实验室”孵化的创新产品,包括“彩虹编曲家”(Rainbow Composer)智能座舱编辑器、“Touch & Go”(一键触达车控服务)和“3D Avatar”于2024年进入量产产品导入阶段。

本土软硬件集成的解决方案,如副驾驶显示屏的信息娱乐解决方案、基于本地互联建设与数据合规要求的智能网联与本地5G通信协议,将会从今年开始为全新燃油车型赋能。

满电

随着软件开发实力的不断提升,大众也将逐步补齐短板。正如CARIAD中国首席执行官常青所说的那样,创新、研发并交付适合本土数字生态环境的智能移动出行解决方案,才是真正的“在中国研发,为中国创新”,也是助力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推进的关键。

结语

2024年是大众进入中国市场的40周年,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已经积累了4000万中国用户,各品牌合计超过3000家经销商,以及39座工厂。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重新洗牌,自主不断冲击着合资的市场份额,但大众依然拥有其他车企不具备的优势,依然值得消费者信赖。

2022年8月到任后,德国总部交给贝瑞德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中国市场的现状做出一个清晰的分析,并相应地做出对策和战略。如今对策和战略已经清晰,大众要做的就是继续做好造车这件事,静待花开。

文章标签:大众责任编辑:奚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