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全国两会”时间,听听汽车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今年都带来了哪些新建议。
导语网通社快讯 进入2024年全国两会时间。据悉,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带来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节能汽车发展、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发展以及汽车出口等相关建议、以及关于智能驾驶法规标准制定的议案。
一、多链路推进加速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共识,电动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动力电池的发展水平关乎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进程,然而动力电池现行标准仍存在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导致研发成本增加、产业链协同困难、资源浪费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因此,针对充换电补能标准不统一、全固态电池标准缺失等问题,冯兴亚提出了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探索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等建议。
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迅速发展,推动了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构建。然而,这些发电方式存在强随机性和波动性,传统电力系统的调节模式难以应对。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电力供需两端难度叠加。而电动汽车可作为移动储能单元,通过与电网融合互动,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响应快的分布式储能,为电力系统供需平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为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双向互动,冯兴亚提出完善技术及标准体系、健全电价及电力交易机制、加大示范应用等建议。
由于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燃油车的关注度近年来有所下降。冯兴亚认为,节能车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从市场发展阶段来看,相当一段时期内,燃油车仍然是汽车市场的主流。此外,对国家整体能源战略而言,汽车产业过渡过于依赖单一能源路线存在风险。节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充,是一个既能稳住汽车产业基盘、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又有助于“双碳”目标的达成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选择。为此,冯兴亚建议尽快出台针对节能车的中长期专项规划和支持政策,完善税收及限购等配套措施,加大正面引导、提高节能车的社会认可。
二、促进芯片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新能源汽车生态布局阔步前行的同时,关键技术领域芯片产业仍旧存在“卡脖子”难题。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取得不少突破,但国产芯片行业仍有不少课题亟待攻克。针对汽车产业的“卡脖子”之困,去年冯兴亚首次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参会时,就提出了要大力提高国产芯片的应用率、从政策层面加快引导产业转型,以及加速完善汽车芯片的配套措施的建议。今年两会,针对国产汽车芯片设计技术有短板、核心制造整体落后、芯片应用覆盖面不足且生态不健全等问题,他又提出了攻克设计短板、提升制造能力、强化车端应用及完善应用配套等建议,体现了对芯片国产化应用的高度关注。
三、优化出口支持政策多举措护航汽车出海
伴随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国汽车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并积极走向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立足已有优势、发力全新赛道,迅速崛起为全球市场的领跑者。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414.0万辆,同比增长63.7%,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汽车出口已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由于海外品牌加速跟进、营商环境复杂,汽车出口仍面临巨大压力,亟需国家提供助力。例如汽车出口全流程运行机制尚需优化、汽车出口配套支持措施有待持续提升。因此,冯兴亚提出促进产业国际合作、统筹出口共性课题、优化出口监管机制、加强资讯及运力建设等建议,多举措护航出海高质量发展。
围绕智能化这一汽车行业下半场变革的焦点,今年冯兴亚还提交了关于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明确智能驾驶法律责任认定的议案,呼吁从立法方面加快推动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使用场景不断拓宽,但立法进程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法律滞后带来的弊端逐步显现。国家计划于2025年实现智能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智能驾驶汽车试点上路工作也在2023年11月拉开帷幕,正式上路前迫切需要解决事故责任如何认定及承担的问题。
为此,冯兴亚建议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机器驾驶人定义、责任承担划分等内容,先实现智能驾驶法律层面依据从无到有、从零到壹的突破,并建议加快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智能驾驶专门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