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已迈入“新时代”,哪些行业变化值得关注和深思?
导语网通社访谈 本届北京车展,196场新车发布会中,80%以上的新车为新能源车型,正如北京车展的主题所示,中国车市已迈入“新时代”。面对全新的局面,“流量”盛宴的背后,是车企们寻求生存与突破的背水一战。隐忧之下,究竟哪些行业变化值得关注和深思?网通社与J.D. Power中国区数据洞察与市场部总经理,围绕行业趋势、智能化、消费者变化等话题展开探讨。
一、低端车型智能化升维
J.D. Power王甡表示:“低端车型的智能化升维度令人印象深刻,即便是十万或十万以内的低端车型,也开始展现出强大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能力。这种技术上的飞速进步,或将颠覆传统意义上低端车型的定位,造成行业内的洗牌。”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技术的下放不仅提升了低端车型的安全性和驾驶体验,还大幅缩小了高低端车型之间的技术差距。但这对于车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或将造成行业洗牌,车企需要重新定位产品线和市场策略。
二、汽车被视作科技产品
事实上,智能化水平提速的背后,是消费者偏好的转变。
J.D. Power研究显示,00后对于智能化配置的购买意愿远超95前和80后,年轻消费者几乎将汽车视为一种科技产品,预示着未来汽车消费和使用模式将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崛起,他们对汽车的期望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展现个性、追求科技体验的重要载体。
王甡提到,这种转变使得车企在设计和推广新车型时,必须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科技感,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这不仅影响到车型的研发和生产,也对市场营销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流量背后是消费者决策前置
此次北京车展上演了车企大佬的“流量营销”战,王甡指出,流量盛宴的背后是消费者决策的前置所造成的。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前期建立起品牌的好感度并牢牢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变得尤为关键。
J.D. Power在研究发现,现在用户在选车名单不断精简,很多消费者会在两款甚至一款车型中做出选择。在购车过程中,有的消费者甚至跳过了试驾环节,而是通过网络详细了解车型信息后,再到线下门店进行静态体验,随即便决定下单购买。这一变化中,跳过试驾环节的消费者比例高达16%至20%。
车企在发布新车型时,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吸引流量已成为行业主流做法。
王甡强调,这种变化反映出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更加理性和信息化,在购车前对车型配置、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比较,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4S店销售模式,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购车决定。
因此,对于车企而言,需要在新媒体和数字化营销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以保持竞争力。
四、智能化配置需教育引导
“智能化跑出中国速度,但消费者的认知却没能跟上。”王甡指出,J.D. Power的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显示,“不易理解和难以使用”的质量抱怨显著增加,这主要源于新配置推出后,对用户的教育和引导未能及时跟上。
从品牌营销到售后服务的过程中,车企在追求智能化配置的同时,必须认识到用户教育的重要性,需要更高频的服务和用户沟通。
他建议,车企应加强与用户的互动,通过培训、演示和数字化指南等多种方式,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智能化功能。这不仅能提高用户满意度,还能减少因不熟悉操作而引发的抱怨和问题。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端车型的智能化升维正在改变市场格局,也反映出年轻消费者对汽车偏好的变化。然而,车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用户体验,前期需重视用户的教育和引导,确保他们能充分理解和享受智能化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