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炫迈造车,满天飞猪,合资车企还有救吗?
主流合资品牌份额断崖式跌落,而自主品牌大干快上,为何如此大反差?
导语——车市热点问答(第280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中外车企合资40年来,合资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曾在2000年高达85%,用了22年时间缓降到了2022年的50.1%了,而今年9月,主流合资品牌的车市场份额只剩25%了,堪称断崖式跌落。风光40年的合资车企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合资车企如何自救,成了热点话题。而另一方面,自主品牌还在大干快上、热火朝天,连口香糖品牌炫迈也绷不住要造车了,而且据说要叫板劳斯莱斯。有人调侃道,老干妈、南极人造车指日可待。如此大的反差,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合资企业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答:首先是它们在智舱、智驾领域出手太晚、太慢。
比如,早在2016年,我就在采访中对刚上任的大众汽车集团总裁穆伦说,你们的合资伙伴上汽已经发布了中国第一款车联网汽车,基于自主开发的斑马系统,体验起来相当不错,大众是不是该向合作伙伴学一学?穆伦说,上汽在互联网汽车方面有很强的实力,双方也在探讨合作问题。后来,我与穆伦的继任者迪斯、迪斯的继任者布鲁姆见面时,都重点谈到大众乃至德国车企在车机方面严重落后的问题。
试想,假如8年前大众积极与上汽在此方面展开认真、深入地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今天的结果会怎样?就算是在不断试错,成果不大,也能积累起可观的数据吧,而数据积累对智舱、智驾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可当时的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智舱会让中国消费者爱不释手,将其视为花拳绣腿,对其有些漫不经心,而且似乎也不情愿与中方合作开发这类系统,到2018年才在中国独资建立一家车机系统开发公司,但至今没看到有什么成果。原因或许是这家公司缺乏互联网迭代思维,只顾按德国标准的流程来开发软件,完全跟不上中国车机系统快速迭代的节奏。
直到市场份额急速下跌,德国人才意识到,智舱在中国已经成了电车的新标配,中国消费者就好这口,但这类基于软件的系统通常要在用户体验和反馈中才能不断完善、成熟,而这种开发方式与传统的德国标准开发流程很难兼容,开发优势在中方,于是,大众赶紧与多家各色中国企业合资、合作开发相关技术,甚至给人一种饥不择食的感觉。
在电车的另一新标配——智驾方面也是如此。奥迪是全球第一个推出L3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厂家,都快7年了,结果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原因也是本土适应性开发速度太慢,到头来国产奥迪A5L还要用华为的L2+++级驾驶辅助系统(参见《奥迪新品牌新车特殊在哪?》)。
问:您认为合资企业会不会迎头赶上?
答:我认为很难,除非外方放手让中方伙伴按中国标准、中国速度开发新车,否则它们永远甭想追上,更不要说超越了。
我想起了13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谁是电动车“大跃进”的始作俑者?》。其中有这样一段:
日前某自主品牌研发部门负责人私下对我说,他们与政府有关部门立下了军令状:明年年底之前,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必须上市。否则?他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
是自告奋勇还是军令难违?回答:当然是军令难违。
可是正常的汽车开发流程起码要三四年时间,还是在有足够技术数据积累的情况下,你们刚开始搞电动车,能走完流程吗?回答:当然不能,但走不完也得上市。
这不是拿用户做试验吗?回答:不敢,我们要保证车卖到自己人手里,继续走完开发流程,否则,出了事可就……(他又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
那你们为什么不跟政府有关部门讲清楚汽车开发流程不是儿戏?回答:当然讲了,但他们质问,别的企业能完成,你们为什么不能?我们说那是吹牛。但他们说,那些著名的专家学者都说在电动车领域我们和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电池等一些技术还领先”,完全可以“弯道超车”,现在很多跨国公司都有电动车了,我们应该比他们更快。这些专家学者也是在吹牛吗?于是,我们只好咬牙签字。
你们投了多少钱?回答:十几个亿已经投了进去,还要投二十几个亿。
想想看,这还是在13年前,现在新款电车和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速度、各种唬人的花样都卷成啥样了?互联网快速迭代思维已经走火入魔,阿猫阿狗都在不惜代价地你追我赶、遥遥领先(参见《车圈第一大歪风邪气:要速度,不要命》、《车圈第三大歪风邪气:遥遥领先,主要靠蒙》),外方有这个胆量紧跟、超越吗?即便开发速度跟上了,你卷得起价格、卷得起成本吗?
问:看来合资企业的确处境不妙。未来情况会好转吗?
答:短期内够呛。
如今,跨国巨头带来的技术、质量、可靠性、耐久性、供应商关系、员工收入、社会责任等传统标准已经过时,让位于花里胡哨、抄袭成风、低价为王、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嘴炮无边、疯狂压榨、巨婴横行,各种的自燃、智障、智残、黑屏、死机、断轴、崴脚、生锈、刹车失灵已经多到见怪不怪、虱子多了不痒,还限制媒体报道,成了车圈的新常态,总之就是各种无尽无底的卷(参见《电车的自燃与自残》、《中国汽车进入“某”时代?》、《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高阶智驾”,车主成倒贴的小白鼠?》、《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
在这种狂卷中合资企业受制于自身的企业文化、造车理念和标准流程,自然是凶多吉少,被淘汰出局,也不奇怪。但这根本就不是一场自主品牌对合资品牌值得庆贺的完胜,而是一场一切品牌对一切品牌的战争,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狂卷,那些原本想踏踏实实造车的自主品牌,注定要被卷进去而难以自拔,是死是活只能听天由命了。
问:现在也的确是够乱的,做互联网的、房地产的、手机的、电视、空调的都在做电车,有的还做得风生水起,连做口香糖的炫迈也要插足电车,但电车至今还是一个整体亏损的行业,而且产能利用率问题严重,难道他们不知道吗?
答:炫迈造车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两点:一是它和它们明知如此,但更相信只要站在有关部门制造的电车风口上,即便自己是一头猪,也能飞起来,虽然电车是一个亏损的产业,但还是有利可图的,至于是什么样的利,你懂的(参见《何仑:不要让电车长成巨婴!》);二是国产电车的技术和制造门槛很低,谁都可以玩,都可以遥遥领先,实力雄厚的合资企业玩不起,有的是人敢于玩、可以玩。
这是一种荒诞的场面,结果必定是一地鸡毛。
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答:答案其实也很简单:
——逐步但要尽快取消对电车的各种补贴和优待,实现“油电同权”,把风口上的鼓风机关掉,让飞行能力差的猪自由落体,让竞争恢复常态(参见《避免换道翻车, “油电同权”应开始倒计时?》);
——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有关产品和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产品召回、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广告、供应商合同、劳动合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的法规,缺失或不完善的法规要尽快补齐、完善,让违规者遭到惩罚;
——允许媒体对企业及其产品问题依法进行舆论监督,而不是任意封杀,让无良产品、企业无处藏身。
目的只有一个:真正让消费者和正常的市场竞争来决定产品和企业的命运。
但做得到吗?目前,看不出来,因为已经是积重难返了,靠激素催起来的畸形巨婴已经长大,把它推倒,代价、震动太大,飞起来的猪太多,一起摔下来会很难看,对下面的人来说也很危险。或许,还是要按传统做法,眼睁睁地等着那个“问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