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卷述2024」主业不够,副业来凑?

「卷述2024」主业不够,副业来凑?

王颖萍2025-01-16 18:03:03加关注

说到底,副业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博弈。副业再好,也要先做好主业。

导语

网通社评论 “移动的未来不应仅限于地球,也不应仅由一家汽车公司来定义!”

这是2025 CES 展期间,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丰田章男的一番言论。这位全球第一大汽车公司的负责人,在消费电子展的舞台上展示着打破传统产业边界的决心。

丰田汽车旗下子公司Woven by Toyota决定投资日本太空初创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将丰田在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推动火箭的量产化。

满电

图源:来自网络

曾经,汽车行业的辉煌靠的是轰鸣的发动机、流畅的车身线条和舒适的座椅。但如今这些传统优势似乎不再足以支撑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破局,车企们开始投身“副业潮”寻找出路,从让汽车“无人驾驶”,到尝试让汽车“飞起来”,甚至涉足机器人制造领域。

当汽车行业从单纯的机械制造,向着智能、多元领域大步迈进,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在主业内卷的当下,这些“副业”能否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

Robotaxi:机遇更大,还是争议更多?

2024年天,萝卜快跑闯进武汉人的生活,行人、司机和“萝卜”争夺城市路权。这将Robotaxi一下子拉到更多民众的视野中。与普通汽车相比,Robotaxi最大的不同在于自动辅助驾驶级别。前者尚处在L2级辅助驾驶,而后者拥有L4级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行业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今,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竞争日渐白热化,各车企抢占“端到端”模型的量产落地,在2025年智能辅助驾驶甚至在10万车型上完成落地。这样来看,各家车企在Robotaxi上投诸精力,似乎顺理成章。

说到车企的Robotaxi布局,特斯拉称得上是最早的一批。早在2016年,马斯克在《特斯拉宏图·第二篇章》中就提出有关Robotaxi的概念。2024年10月,马斯克的Robotaxi终于推出,也就是Cybercab。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Cybercab将专门用于自动驾驶,预计成本低于3万美元,有望2026年投入生产。

满电

图源:特斯拉

国内传统车企则是选择了先进军网约出行市场,循序渐进式步入Robotaxi阶段,比如广汽的如祺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2024年,广汽集团直接三箭连发。其一,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先后投资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其二,自主品牌广汽埃安与滴滴成立合资公司,计划2025年推出首款量产L4车型;其三,旗下的如祺出行宣布正式在广州南沙上线车内无安全员的Robotaxi服务,从而成为全国首家开展“全无人”Robotaxi商业化示范运营的出行平台。

Robotaxi的出现引发诸多争议。民生上,低价抢了网约车司机的生意,那句“失业了就去开网约车”的保底将被击穿。交通上,萝卜快跑造成的交通堵塞,因为“无人”驾驶,令交警也束手无策。

满电

图源:来自网络

然而,Robotaxi 的出现也能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据统计,超过90%的交通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而Robotaxi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如疲劳驾驶、酒驾、超速等。这也是车企积极布局的原因之一。

车企布局Robotaxi,更是为了抓住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机遇,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Robotaxi全球市场总规模将于2030年达到人民币8349亿元,2024-2030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39%,2030-2035年CAGR为31%。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前往美国体验特斯拉、Waymo的自动驾驶服务。在萝卜快跑的武汉热后,他认为,大概两年后Robotaxi开始进入转折点,并建议L4公司的技术路线转入端到端。不久后,何小鹏透露,小鹏汽车将专注Robotaxi产品本身,不介入运营;2025年下半年将在量产车上实现对标海外一流Robotaxi的软件使用体验;并计划2026年正式推出Robotaxi。

满电

图源:截自何小鹏微博

不过,Robotaxi距离全面落地仍需要时间。一方面,L4自动驾驶能力仍需要大量验证工作,来应对复杂的路况和保证车内外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仍需要完善,比如Robotaxi的运营范围、安全责任认定等等。再者,目前Robotaxi的成本依旧高昂,尚未形成商业闭环,而且公众接受度也是问题。

不管怎么说,Robotaxi的发展还是让我们看到汽车在地面出行智能化的无限可能,静谧无人座舱搭配简约舒适空间,出行体验将被颠覆。

如果说Robotaxi是传统汽车在二维空间的扩展。那么,把汽车三维空间延伸,就可以看到另一片潜力无限的领域——低空经济。

飞行汽车: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CES展上,小鹏汇天的现场围满了好几层人,高举着的手机密密麻麻,拍下的是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此次CES展是“陆地航母”的海外首秀,并收获了超3000台超前预订订单,并计划于2026年开始交付。

满电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在CES现场展示

此前,这款“陆地航母”已在中国航展和广州车展上完成首次公开飞行与载人飞行,绝不是PPT和概念车而已。

满电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珠海航展全球公开首飞

小鹏汇天能够在低空经济领域大展拳手,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支持。

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全国有二十多个省份相继部署低空经济行动方案;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简称“低空司”)正式亮相。

随着多地出台相关发展政策,车企相继布局以抢占先机,资本市场热情也被点燃。

小鹏汇天所在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板块,成为低空经济中迅猛发展的典范。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飞行汽车的市场将会达到9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的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2万亿美元。

从融资情况来看,2024年,吉利旗下的沃飞长空完成了数亿元B轮融资,小鹏汇天获得了1.5亿美元B1轮融资。

满电

AE200全倾转飞行

其中,沃飞长空全自研eVTOL产品AE200验证机,在2024年6月顺利完成全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转过渡等系列飞行试验所有科目,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企业。沃飞长空计划于2025年开启载人验证飞行,预计在2026-2030年同步开展低空出行试点运营。

借助小鹏汽车的供应链等资源,小鹏汇天截至目前已发布多款飞行汽车,除了“陆地航母”,还有旅航者 T1、旅航者X2等。其中旅航者X2已在2022年于迪拜完成全球首飞,在2024年完成大兴机场首飞,单次能载两人飞行10-20km,采用纯电驱动,提供手动、自动两种驾驶模式。小鹏汇天将根据“三步走”产品战略,逐步实现门到门、点到点的城市3D立体交通。

满电

广汽同样不甘示弱,发布全新飞行汽车品牌“GOVY高域”,展示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 AirJet,其航程超过200公里,支持30分钟快充。此前,广汽还发布了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r,能满足20km内短途跨越式出行需求。广汽计划2025年启动适航认证,布局产线开启预订,启动立体交通示范运行;力争2027年实现粤港澳大湾区2-3座城市立体出行。

还有奇瑞和长安,奇瑞首度展示了其飞行汽车原型机,完成首飞;而长安与亿航智能达成合作,计划5年内投入超200亿元,2026年前推出飞行汽车产品(低空飞行器、飞行汽车)。

满电

奇瑞飞行汽车,分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车企在飞行汽车上纷纷布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飞行汽车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至少在五到十年内无法达成。技术层面的难题,比如动力电池的短板,充放电倍率和安全系数等严重制约着飞行汽车的续航和安全性;空中交通管制法规的不完善,也使得飞行汽车的广泛应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飞行汽车短时间无法变现。汽车市场寒气下,车企盈利能力本就大幅下降,甚至连续亏损,为什么还要跨越长周期投入飞行汽车?

在小鹏汇天A轮融资时,何小鹏曾表示,小鹏汽车对未来交通方式的探索不止于智能汽车,本次投资小鹏汇天将进一步加速小鹏汽车布局“跑、飞、行”的智能交通大生态。他还提到,中国科技公司企业家需要承担新的使命,一定要打破过去普遍存在的跟随拷贝思路,要敢于寻找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商业问题,并大胆投入研发,做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尝试。

在为车企的美好愿景与初步成绩鼓掌喝彩的同时,我们不免开始担心,“饼”越摊越大,边际成本容易增加越多。特别是新造车车企,自身盈利尚未迎来转正,亏损的洞要如何去填?

可以确定的是,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飞行汽车将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

随着自动驾驶等大模型的涌现,汽车越来越像一个智慧生命体。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汽车行业与机器人领域的融合也正悄然发生,具身智能成为了车企探索的又一前沿阵地。

人形机器人:车企有必要亲自造吗?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曾在2023年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本次CES展上,黄仁勋官宣与14家机器人企业的合作,这其中近半来自中国,分别是宇树、智元、星动纪元、银河通用、傅利叶、小鹏6家企业。

满电

黄仁勋官宣与14家机器人企业合作

作为时下的热门焦点,具身智能是一种AI应用,其典型代表就是人形机器人。据统计,2024 年1-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公布的融资总额超 110 亿元。高盛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140万台,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

不久前,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公开发声:“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他还表示,理想将100%做人形机器人,但节奏不是现在,前提是做好L4自动驾驶汽车。这也是李想时隔九个月重回公众视野的首次发声。

汽车行业和人形机器人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然而两者在软硬件底层技术、供应链体系、生产环节等有着强关联性。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比如车端算法,是有可能复用至人形机器人上。

在机器人领域,特斯拉仍是车企中的先锋,Optimus机器人自2021年8月首次亮相以来已经经历了多次迭代和升级。从2024年11月更新视频来看,Optimus机器人已拥有空手接网球能力,同时反应速度和手部灵活度提升。

满电

Optimus机器人倒饮料

小鹏汽车紧跟其后,旗下生态企业鹏行智能在2021年9月发布全球可骑乘的智能机器马——内部代号“小白龙”,并在2024年11月展示第四代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尺寸和姿态上完全拟人,全身有62个主动自由度,目前可以完成货物抓取、推车、上螺丝等工作。

在创新上少不了广汽,其于2022年初开始涉足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并在2024年12月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满电

广汽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具身机器人与汽车同为生产制造,均是智能化的载体,车人机技术复用更为容易,同时机器人还能反哺汽车工业,填补生产线上的人力空缺,特别是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节,既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又能减少故障发生,从而达到降本增效。

当前,不少车企已经在生产制造环节引入了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已先后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一汽奥迪比亚迪等车企合作。

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迅速,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后来居上,并颠覆整个市场。车企在探索新业务模式,拓展收入来源的同时,亦能帮助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种种挑战。

尽管具身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巨大,但车企也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车圈外的每个行业同样在内卷,包括机器人产业。那么,问题显而易见,车企又要如何应对成熟的机器人企业的竞争?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或许有人会说,汽车圈竞争已经很激烈了,小米不还是成功挤进来了?车企跳进机器人赛道怎么就不行?企业不同,文化、资源等都会有差异,不可同日而语。

写在最后

从Robotaxi,到低空经济,再到机器人,在汽车“主业”之外,车企或投资或直接下场其他产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来自对行业未来的“焦虑”。

不可否认,这些科技领域的表现,也让车企有了更多露头的机会。再者,今天的汽车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制造。智能化,更确切的说是AI,拉开了这个时代的生存竞争。另外,更早的产业布局,将帮助车企掌握创新技术的话语权。

然而,车企是否能将其作为主业投入,提供真正的资金、人才去钻研经营,也关乎着“副业”发展。说到底,副业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博弈。副业再好,也要先做好造车这个主业。

文章标签:2024年责任编辑:奚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