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之际敲定国产化,丰田和雷克萨斯这步棋走对了吗?
导语网通社评论 早在2021年底,丰田章男就宣布了一个宏大的电动化转型计划:将投资35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开发,2030年之前推出30款电动车,届时新能源车的销量将达到350万辆/年。并且,旗下高端品牌雷克萨斯也将全面转型为纯电品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丰田章男的这一计划不但没有任何落地的迹象,他本人也一直在油车和电车之间反复横跳,让人闹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
好在不久前,丰田宣布将在上海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此举不禁让人感叹,丰田终于要动真格了。
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连串的问号:
为什么不用已有的两个母品牌合资公司去落地这一计划,反而要大张旗鼓地新建工厂去生产并不好卖的高端纯电动车?
为什么选择落户上海,而不是天津或者广州?
新车要到2027年才能量产,次年就要面对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终止的局面,会不会出现“开局就崩盘”的情况?
其实,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让很多过去躺着赚钱的外资品牌已经迈入2.0模式,降低自己的技术主导权和经营话语权,这被视为他们因时代变迁而积极求变的一种方式。
雷克萨斯落沪也是积极求变的真实写照,不同的是他们的步伐更大,更加破釜沉舟。
在入华20周年之际才选择国产,看上去似乎是因为转型缓慢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上,丰田这一战略性决策的背后,其实是跨国品牌全球化身份的一场重构。
为什么是雷克萨斯:企业战略的重构
丰田的350亿转型大计,为何用雷克萨斯打头阵?如果用现阶段的结果倒推的话,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2021年上海车展,丰田面向全球首次揭幕了旗下全新纯电动专属系列“TOYOTA bZ”,吹响了向BEV领域攻坚的号角。按照原来的计划,丰田将在2025年前在全球范围销售7款该系列的车型,其中中国市场会导入其中5款。
目前来看,这一计划推进地并不顺利。
一方面,已经上市的bZ3和bZ4X销量并不高,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险量数据,2024年一汽丰田bZ3上险量为4.4万辆,一汽丰田bZ4X和广汽丰田铂智4X的合计上险量仅为4923辆;另一方面,算上今年将会上市的bZ3C和铂智3X,该系列也就落地4款车型,两方面都没有达到预期。
此外,目前丰田的销量和利润均来自燃油车,很难放开手脚全面向电动化转型,毕竟作为一个全球化品牌,中国市场只是战略版图中的一部分,丰田品牌的战略意图还是要服务于全球。
所以,当下不宜对丰田品牌动大手术,最好的方式就是维持目前的状态,继续等待市场的进一步推演。
既然母品牌不宜大动干戈,那自然就只能动子品牌了。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丰田旗下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的市场体量相对较小。2024 年,雷克萨斯全球销量为85.1万辆,仅占丰田全年总销量的7.9%;而在中国市场,其2024年销量为18.2万辆,占丰田全年177.6万辆的10.2%。
较小的市场基盘使得雷克萨斯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相对可控,如果将其作为丰田完全迈向电动化的先锋,丰田可以在不动摇整体销量和利润根基的情况下放开步子,同时也可以在较小范围内进行技术检测和市场探索。
当然,前面所说的这些,表面上看是这么回事,但这只是其一,如果你细品,雷克萨斯的国产其实是丰田对于战略布局的一次重构。
一方面,通过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节奏,抢夺新能源市场份额,以点带面辐射全球,重构丰田在全球的布局;另一方面,借助电动化转型的契机,丰田可以逐渐摆脱对于合资公司的依赖,雷克萨斯上海工厂的作用与大众(安徽)的成立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什么是上海:供应链体系的重构
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总龙头,丰田的“触电”先于所有自主车企,早在1997年就推出了首款纯电动车RAV4 EV和油电混动车普锐斯。但实际上,丰田一直以来布局的“电动化”,和我们当下讨论的“电动化”,是有很大区别的。
数据显示,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为178.9万辆,比亚迪更是达到惊人的427.2万辆。同期,丰田全球销量虽然依旧高达1082.1万辆,但纯电动车的销量仅14万辆,插电式混动车销量也仅15万辆。如此悬殊的差距,清晰地表明丰田在电动化进程中已然逐渐掉队。
由于丰田一直押注氢燃料和混动技术,所以在锂电池技术研发和供应链布局上相对滞后,当市场主流转向锂电池时,其在锂电池供应链的成熟度和规模上难以和当下的中国车企竞争。若想在市场转型的进程中跟上进度,丰田亟需重构自身的供应链体系。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汽车供应链的庞大程度超乎想象,犹如一场跨越全球的产业大合奏。如果依靠现有的油车供应链体系转型,意味着牵一发动全身,不但投入巨大,而且周期长,不确定性高。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寻找新的供应商,建立新的供应链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远离广汽丰田所在的珠三角,以及一汽丰田所在的京津冀,这样才不会对燃油车的供应链体系产生冲击。这样一来,长三角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之下,无论是产业链、相关技术,还是人才储备、用户认知度等方面,中国都已经成为最适合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其不断加码支持新能源车企发展,希望将上海打造成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特别是在特斯拉上海建厂时跑出了“中国速度”,以及获得了上海临港新片区的“五自由一便利”等优待后,对于想要在电动化转型中尽快“补课”的丰田而言,中国上海无疑是最佳选择。
不仅如此,按照丰田章男的设想,上海生产的雷克萨斯纯电动车不会只供应中国市场,出口欧美市场定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的临港优势,可以使得这里生产的产品快速运抵世界各地,从而达到“上海建厂、辐射全球”的重要战略布局。
2027的机会:技术壁垒的重构
有观点认为,雷克萨斯的国产车型到2027年才能实现量产,首个完整的销售年份就要面临购置税减免政策终止的问题,错失了前期依靠政策红利培育市场和消费者的时机,很容易开盘即崩盘。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2027-2028年的确是一个关键节点:一方面,新能源车将告别长期以来的政策倾斜,真正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的时代,此时入场的新玩家相比“蔚小理米界”显然要更吃亏;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燃油车带来的压力,当下新能源渗透的持续下滑就是预警。
但是挑战和机遇始终是并存的,雷克萨斯的机会在于两点:固态电池能否上车,智驾能力会不会越级提升。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冰箱、彩电、大沙发这类被视为“锦上添花”的配置,提升的空间已经很有限,续航里程和智能驾驶这类与车辆实际行驶体验紧密相关的核心功能,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目前,已经有超过十家整车和电池企业公开表示,将会于2026年-2027年让固态电池量产并“上车”,这其中就有丰田。
2023年9月,丰田曾宣布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实现关键进展,预计2027年或2028年开始大规模生产,新电池充电速度将会是充电速度的1.5倍,充电10分钟可行驶1200公里。2024年6月,在广汽丰田科技开放日上,丰田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2028年推出的消息再次引发业界关注。
相比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时间,以及更安全等诸多核心优势。因此在其大规模量产“上车”后,势必改变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格局。
新技术上车,在形成规模效应以前,降本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判断,丰田的固态电池将率先应用到上海生产的雷克萨斯纯电动车上。毕竟雷克萨斯的定位更高,定价空间要比丰田品牌更大。而且在丰田设立雷克萨斯上海工厂的官宣信息中,也特意提到了该工厂将参与电池生产。
若雷克萨斯的国产纯电动车能在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的搭载,其竞争力将得到质的提升,并在因固态电池“上车”而带来的下一次革新中占据有利地位,打破豪华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追赶甚至反超。
在智驾方面,丰田目前的产品虽然毫无优势可言,但其早已完成布局。
2019年,丰田就已与小马智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研发面向移动出行服务的自动驾驶汽车,并已于当年在中国公开道路进行自动驾驶合作项目,采用雷克萨斯RX和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系统。
次年,丰田出资4.62亿美元领投小马智行新一轮融资,助其奠定全球最具价值自动驾驶公司地位。
2020-2022年期间,小马智行证明了L4的实际可行性,开始将自动驾驶产品推向公众。
2023-2025年,小马智行的目标是进一步证明L4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中的潜力,规划到2025年自动驾驶车队规模突破千辆大关,并实现单车运营盈亏平衡,2026 年底,车队规模将扩张至2000-3000台。
根据网通社的实际体验,目前小马智行Robotaxi的智能驾驶的能力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多年前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的畅想。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其L4技术到2027年有较大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数据的持续积累,以及运营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届时作为股东方的丰田会不会第一时间将小马智行的L4技术直接拿来用,目前我们无从佐证,但从丰田章男的布局来看,这一定在他的选项里。
从全行业来看,随着AI大模型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智能驾驶技术在近两年呈现出持续爆发的发展态势。到2027年,智能驾驶技术势必将更加成熟,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有望成为市场主流。
如果雷克萨斯能够在2027年将小马智行的先进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到全新量产的纯电车型上,其产品力在市场竞争中将达到全新高度。
综合以上两点,雷克萨斯国产电动车在2027年量产,看上去似乎有点晚,但却是重构自身技术壁垒的好时机。
过往,雷克萨斯凭借进口身份、匠人精神、双擎系统等元素,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端豪华形象。但在电动化浪潮下,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科技属性、智能化水平等,传统的品牌优势消失殆尽。
在2027-2028这个关键节点,雷克萨斯可以通过全新的产品和技术,建立全新的技术壁垒,重塑品牌在电动化领域的价值内涵,建立打破消费者对其传统燃油车的固有认知,从而让品牌在电动化赛道上找到新的价值支点。
写在最后
在入华20周年之际落沪,无论对于对雷克萨斯还是丰田,都如同焕发了又一次青春。
对雷克萨斯而言,国产化既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让产品质价比直接 “拉满”,又能紧密贴合中国市场,依托中国友好的政策、完备的产业链以及丰富的技术人才资源,突破其长久以来的二线豪华瓶颈。
对丰田来说,雷克萨斯在中国的国产化和电动化转型,是其全球电动化战略的关键 “拼图”。雷克萨斯在中国先行先试,可以为丰田积累宝贵的电动化转型经验,从而为日后丰田品牌在中国以及全球全面电动化转型提供实用的“攻略”。
丰田和雷克萨斯的这一步棋,虽然等了20年,却极其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