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2025 不宜买车

2025 不宜买车

卓陆2025-02-17 16:24:01加关注

2025-2026年,或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重要革新期,不急需购车或换车的用户,不妨稍作等待。

导语

网通社评论 新能源汽车市场拼杀了多年,无论是价格战还是价值战,也无论是卷技术还是卷老板,总之一句话,相比前几年,如今用户购买新能源车越来越实惠。

但是,2025年,真的适合出手吗?

从目前已知信息来看,2025年很可能成为全民智驾的元年,英伟达Thor芯片也会在今年实现搭载上车,到2026年,首批搭载固态电池的车辆或将会问世。

由此判断,2025-2026年或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重要革新期,因此,不急需购车或换车的用户,不妨稍作等待。

比亚迪起全民智驾风,行业格局或再被打破

2月10日比亚迪举行的智驾战略发布会,看似是其向智驾发力的重大举措,实则是改变行业格局的一颗“重磅炸弹”。

天神之眼的智驾能力的确正在快速被大家所认同,于比亚迪而言,终于补上了自己的短板。

满电

对整个汽车行业来说,其影响最大的是,售价低至7万级的海鸥在搭载了天神之眼C后,实现了高速和城快的领航、城市内记忆领航以及自动泊车三个功能,拥有了“类高阶智驾”的能力,让10万元以下车型有了真正的智驾体验。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之快,使身在其中的每家车企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今比亚迪庞大的销量,使其做出任何动作,都将引起大范围波澜。因此,在比亚迪大幅拉低智驾门槛、掀起全民智驾风后,其他车企如不跟进,则势必遭受严重冲击,特别是以智驾作为标签的车企,以及同样主打性价比、希望在中低端市场抢夺份额的车企

“新势力三强”中,蔚来理想都有智驾标签,但他们的主战场都是2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或许会受到全面智驾的冲击,但影响相对有限。

反观一直高举智驾标签以及逐渐将中低端市场作为主战场的小鹏汽车,或许是受比亚迪全民智驾冲击最大的车企。

满电

此前,小鹏汽车虽一直被业界称为新势力第一梯队,但其销量始终起起伏伏。

在深耕多年后,小鹏汽车的智驾标签的确已经立住,但技术的领先并没有体现在销量上,反而是走低价平民策略的MONA 03,带起了小鹏汽车的整体销量。

MONA 03身上有小鹏智驾的身影,但能达到高阶智驾水平的MONA 03 580Max,起售价为15.58万元,依旧徘徊在15万元以上市场。

智驾下放、增强竞争力,成了小鹏汽车的“当务之急”。

除小鹏之外,其他车企同样如此。类比手机行业的大迭代时期,无论是哪个品牌、什么价位,只要不是大屏手机,都不会进入用户的选择范围。

因此,比亚迪的这次大动作,相当于在购车门槛中硬入了高阶智驾功能。此后购车,是否拥有高阶智驾,不再是车价差或定位差的体现,而是代际差的标志

满电

 英伟达革了自己的命,让智能汽车拉开断代差距

在GTC 2022大会上,皮衣教父黄仁勋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仅推出一年的5nm制程1000 TOPS算力的Atlan不再是第一了,取而代之的是算力高达2000 TOPS的Thor。

也就是说,Atlan还没出道就退圈了。

黄仁勋曾明确表示,Thor就是为汽车的中央计算架构而生,用一颗芯片打造一个控制器,可同时为自动泊车、智能驾驶、车机、仪表盘、驾驶员监测等多个系统提供算力。

“Thor支持计算域分隔开发,既能将2000 TOPS全部用于自动驾驶工作流,也可以分配使用,将一部分用于智能座舱、AI娱乐,一部分用于辅助驾驶。”

翻译成人话就是,Thor不仅是自家Orin X自动驾驶芯片的升级版,处理能力是上一代Orin的20倍,同时还可以替代高通8155、8295等座舱芯片的工作

满电

Thor分为5个型号,性能最强的Thor-Super算力可达2000TOPS,Thor-X算力达1000TOPS,这两种型号都可支持L4级智驾;Thor-S算力达700TOPS,Thor-U算力达500TOPS,Thor-Z算力达300TOPS,这三种型号都可支持L3级智驾。

作为对比,目前拥有高阶智驾能力的车型普遍使用的Orin-X算力是254TOPS,虽然也可勉强支持L3或L4级高阶智驾,但天花板很低。

在前不久的CES上,极氪亮相了基于Thor-U的智驾域控系统,新车极氪RT将有望在2025年大规模交付。

智驾能力高低,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智驾芯片。通常情况下,即便用户愿意自掏腰包,车企也不愿意给已售出车辆更换智驾芯片,究其原因,其实是基于技术层面、安全与稳定性以及商业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在技术层面,由于不同智驾芯片适配的传感器、软件算法不同,新芯片算力、数据处理方式有差异,车企需要重新调试传感器与芯片间通信协议、接口标准,重新编写适配新芯片的软件算法,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

安全与稳定性方面,未经充分测试就更换芯片,可能导致车辆智能驾驶系统不稳定,出现故障甚至影响行车安全,车企需大量时间和资源对新芯片在整车上进行安全和稳定性测试,通过严格测试后才可应用,给车主更换芯片前,很难达到这样的测试标准。

最关键的因素,或许还是商业利益层面。在性能更强大的智驾芯片出现后,意味着搭载旧款智驾芯片的车辆迅速成为“过时产品”。不更换已售出车辆的智驾芯片,车企可以通过推出搭载最新智驾芯片的新车吸引用户购买或置换,从而促进车辆销售

满电

诚然,Thor的算力更强大,冗余空间更高,相比目前主流的智驾芯片有了质的飞跃。它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处理各种传感器传来的数据,从而实现更流畅、更安全的智驾功能,也将助推智驾的突破创新进一步提速。

因此,为避免“购买即过时”,希望“向前”购车的用户不妨耐心静候,待Thor“上车”后再考虑出手。

固态电池将至,新能源车将迎重大跃升

站在2025年初的时间节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酝酿着另一场静默的革新。

当用户还在为当前车辆的续航参数和充电速度精打细算、为安全性而担忧时,一场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正悄然越过实验室门槛——固态电池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2030年将是固态电池集中“上车”的关键节点,但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以及目前各相关企业释放的信息来看,这个节点或许将提早到来。

目前,由上汽集团投资的清陶能源在固态电池赛道已经处于领先身位。其首条全固态电池产线已立项,计划于2025年年底完工,一期产能规划为5GWh,产品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以上,第二阶段将突破500Wh/kg。

此外,欣旺达、卫蓝新能源等企业计划于2026—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或半固态电池量产;宁德时代计划于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三星SDI计划于2027年实现量产;LG新能源计划2028年推出固态电池。

整车车企方面,广汽集团计划于2026年实现装车搭载;上汽集团计划于2026年四季度正式量产;长安汽车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功能样件开发,2026年启动装车验证,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奇瑞计划于2026年将投入定向运营,2027年将批量上市;丰田计划于2027至2028年间推出固态电池。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透露,比亚迪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由此可见,2026年起,固态电池“上车”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时间节点。

满电

虽然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并未统一,聚合物体系、硫化物体系、氧化物体系、卤化物体系并未绝对分出高下,但从特点上来看,固态电池因具有高能量密度、耐低温、更安全、更长循环寿命等诸多优势,早已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之一。

与固态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难以企及,安全性欠佳,热分解温度低易引发事故,成本因稀缺金属而居高不下,还存在环境污染和化学性能不稳定等问题;磷酸铁锂电池则在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上存在明显短板,低温环境下性能大幅衰减 ,难以满足用户对长续航和高效充电的需求。

对用户而言,在固态电池时代即将来临之际购车,将面临三重不确定性因素。

首先是价值贬值加速,参照智能手机行业5G换代周期,当固态电池车型批量上市时,现有液态电池车型的三年残值率预计将从58%骤降至35%-40%。

其次是使用体验的代际落差,首批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蔚来ET9已实现充电5分钟补充255km续航,全固态电池“上车”后,其充电效率将进一步提升,这种补能效率的跃升将直接改变用户的出行习惯

更为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迭代,由于固态电池的快充特性,充电桩需要能够提供强大的电力输出,以满足其在短时间内完成充电的需求。从固态电池快充特性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搭载固态电池的车辆大概率需要支持800V及以上的高压平台,如此,现有400V平台车型无法完全发挥出超充桩的最高功率,将无法享受新一代超充桩的技术红利

满电

站在产业变革的临界点,等待不再是消极的迟疑,而是基于技术演进规律的理性选择。当固态电池的量产倒计时牌翻至24个月,每个购车决策都在与时间赛跑。

这场静默的革命终将证明:在技术跃迁的陡峭曲线上,最宝贵的消费智慧,是让时间成为技术红利的放大器

写在最后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已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的中流砥柱。

置身于这一蓬勃发展的热潮之中的我们,更应敏锐洞察到,在2025至2026年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迎来新一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际更迭。

毫无疑问,这一变革将深度重塑产业格局,引领行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

对于购车并非迫在眉睫的用户而言,2025 年不应成为仓促抉择的时刻。稍作等待,方能在技术沉淀与市场成熟的交汇点上,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从容拥抱汽车科技全面升级所带来的全新出行生态,做出契合未来趋势且最具价值的购车决策。

文章标签:比亚迪智己英伟达责任编辑:奚筱林

相关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