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说:目前来看,这一整合具备成为“准教科书案例”的潜力,但仍需时间验证长期价值。
导语网通社评论 当我问DS(DeepSeek):老师老师,什么样的的合并案例可称为教科书级别?它说,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合并案例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战略目标清晰、执行高效、协同效应显著、长期价值创造明确,并且在行业或商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DS老师还给出了六大经典合并案例来进一步证明,其中就包括吉利收购沃尔沃、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这两个来自汽车行业的并购案例。
当然,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因日产与本田的合并案面临着不确定性,但吉利“蛇吞象”收购沃尔沃的案例不但是不少国内外商学院、管理学院的教学案例,至今也仍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如果说按照DS给出的标准,那么,吉利旗下又一例合并案例有望达到教科书级别,那就是极氪与领克的合并。
2月14日,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分别发布公告,宣布极氪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完成后领克51%权益归属极氪,49%权益归属吉利汽车,领克成为极氪非全资附属公司,极氪科技集团正式宣告成立。
此次股权交割完成,距离2024年11月14日极氪领克公布战略整合,用时仅三个月,可谓雷厉风行的“闪电整合”,符合DS老师标准中的执行高效。
当然,极氪与领克的整合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吉利控股集团2024年9月1日发布的《台州宣言》,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根据《台州宣言》的“战略整合”要求,极氪与领克的合并是吉利内部资源优化的重要举措,与《台州宣言》中“聚焦汽车主业”“明晰品牌定位”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大吉利在新能源高端市场的布局。这同样符合DS给出的战略目标清晰的标准。
极氪与领克合并后的协同效率是否更高,才是我们更关心的。根据官方的说法,整合后,极氪科技集团将实行“极氪汽车+领克汽车”双品牌战略,打造强产品线矩阵的组织运作模式,全面整合制造体系、供应链等中后台组织以及海外组织。全面整合之后,组织效率也有望极大的提升,产品研发协同预计效率提升15%以上,“大制造+大质量”一体化管理预计效率提升20%以上,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提升20%以上。
这也就是说,极氪和领克两大品牌仍将各自保留,但在产品布局上、制造端、供应链以及海外市场,都将统筹为“一盘棋”。当然,整合后是否能够达到这样的高效表现,目前还不能下定论。因此,在达到DS给出的协同效应显著的标准上,极氪与领克的整合暂且评定为待定观察吧。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发布《台州宣言》之后吉利控股集团对于改革转型的坚定来看,促使极氪与领克两个品牌更加协同高效运行,节省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将是极氪科技集团管理层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
在创造长期价值条件上,从规划层面看,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将为吉利乘用车板块守住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动吉利实现2030愿景。
2025年1月,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正式宣布集团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即至2027年整车销量超500万辆,吉利成为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逐步形成差异化的绿色智能通行生态竞争力。在战略聚焦方面,吉利将聚焦主业,在国内建立全球多品牌战略车型矩阵,提升市场占有率,在海外市场,将打造本地化组织、属地化经营、区域化供应链体系等。
而到2030年,吉利控股集团致力于以创新的绿色智能科技,为用户提供“可油可电可醇”的卓越产品与灵活能源服务,推进“安全放心、普惠平权”的智能出行与运输解决方案,引领“绿色低碳、智能共享、乘商互联、天地一体”的通行生态。
要实现2030愿景,这一切得从2025年开始。
2025年吉利定下了271万辆的全年销量目标,要实现同比25%的增长。其中,吉利汽车集团的目标为200万辆,极氪领克整合后成型的极氪科技集团目标71万辆。2025年吉利新能源销量目标150万辆,较2024年总销量增长约69%。
合并之后,极氪和领克将在2025年发布5款新车,产品将覆盖高端纯电、超级电混等细分领域。而极氪科技集团2025年71万台销量目标(同比增40%),叠加吉利汽车集团200万台目标,将推动吉利汽车集团整体销量突破271万台,同比增长25%,显著提升其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份额。
从以上来看,极氪整合领克之后,如果能够切实提升协同效率,并完成2025年的销量目标,那么这就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合并案例。
但……等一下,DS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当我继续问它,极氪与领克的整合是否可成为教科书级别,它说:
极氪与领克的整合(严格来说是品牌定位调整与资源重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合并”)是否能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案例,需从战略目标、执行效果、协同效应和行业影响等维度分析。目前来看,这一整合具备成为“准教科书案例”的潜力,但仍需时间验证长期价值。
DS进一步论证了它的结论,给出例证分别有:
在战略目标清晰性上,如果对标类似迪士尼与皮克斯的“互补定位”,那么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尚未形成明确的文化融合机制。
在执行效率与协同效应上,极氪与领克整合的潜在风险点主要为:品牌认知模糊,比如部分消费者仍认为极氪是“高端版领克”,导致领克燃油车用户向极氪迁移时出现价格断层。资源争夺风险,集团对极氪的研发投入可能挤压领克的转型预算。
不过领克的纯电车型已经在加速投放市场,比如领克Z20上市后的市场反响还挺不错,再加上两个品牌定位仍有高低的区分,因此在这一点上DS的担忧或许可以忽略。
在行业创新与影响力方面,DS认为长安、长城等企业都可以借鉴极氪与领克的此次合并。当然在这条里,DS还提到了长城的沙龙品牌,嗯……在未联网的情况下,DS数据库似乎有点过于滞后了。
最后,DS针对极氪与领克整合案例与“教科书级别”整合案例的差距,进行了一番总结:
其中提到的“极氪能否建立如特斯拉般的全球认知”,SEA架构的技术优势是否会被稀释,领克在欧洲市场的表现是否会影响极氪的出海,我认为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但领克在欧洲2025年销量不足2万辆是什么鬼?2025才刚开始,张口就来,这也太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