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自媒体中心>吉利新能源占比近半 首季销量破94万辆
2025年的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深度重构。在这场浪潮中,吉利控股集团以一份总销量94.66万辆、新能源渗透率52%的季度答卷,不仅刷新了自身纪录,更展现了中国车企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的转型路径。数字背后,是技术积淀、品牌协同与全球化布局的共振效应——这既是吉利“大象转身”的成果,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份关于“如何穿越周期”的参考答案。
当行业仍困于“纯电与混动路线之争”时,吉利的“混动+纯电+甲醇”三线战略已悄然覆盖全场景需求。一季度新能源销量46.34万辆、同比增长83%的数据,印证了这一布局的前瞻性:星愿单月3.2万辆的爆发式增长,抢占了10万级混动家轿市场;极氪001在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的突破,则打破了自主品牌高端化的天花板。
这种市场穿透力的底层支撑,来自十年累计超2000亿元的研发投入。雷神电混系统的热效率突破45%、AI数字底盘实现毫秒级响应等技术突破,正在转化为产品溢价——一季度纯电车型均价同比提升12%,证明技术储备已越过“堆料竞争”阶段,进入价值释放期。更关键的是,吉利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全域AI布局”的车企,从智能座舱到智驾系统,从生产质检到售后服务,AI技术贯穿全产业链,让“软件定义汽车”不再停留于口号。
如果说技术是吉利的“骨”,多品牌战略便是其“血肉”。一季度吉利品牌销量58.98万辆(+55%)、领克7.26万辆(+19%)、极氪4.14万辆(+25%)的梯度式增长,构建了“大众市场保基本盘、高端市场提利润率”的良性结构。银河系列以“入门即高配”重塑15万级混动价值标准,领克900旗舰SUV开启品牌高端化新周期,极氪9X光辉试探百万级超豪华市场——这种“金字塔型”产品矩阵,既避免了内部资源内耗,又形成了从经济型到奢侈品的全覆盖。
这种协同效应更跨越了品牌边界。沃尔沃一季度43%的新能源渗透率,与吉利共享SEA浩瀚架构;极星依托吉利供应链实现毛利率提升5.2个百分点,印证了技术平台共享的效能。当跨国车企还在纠结燃油与电动资源分配时,吉利已通过“技术开源、供应链整合、渠道互补”,让多品牌形成1+1>2的化学反应。
海外市场8.99万辆的销量、18%的增速,仅是吉利全球化战略的冰山一角。在泰国,EX5通过本地化生产实现价格比日系竞品低15%,却标配L2+智驾系统;在埃及,极氪001新增沙漠模式,适配高温环境电池管理;在欧洲,领克08EM-P预研欧盟法规设计,规避出海合规风险——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趋势:吉利的全球化已从“贸易型出海”转向“生态型扎根”。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技术标准输出”。CES展上开放的AI数字底盘、Flyme Auto智能座舱技术,埃及BAMC工厂引入的智能制造体系,让吉利在东南亚、拉美等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同比提升27%。这种“产品+技术+标准”的三维输出,不仅规避了价格战陷阱,更让中国车企首次站在全球产业规则制定的前沿。
当行业热议“自动驾驶何时盈利”时,吉利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用AI提升全产业链效率。生产端,AI质检系统将极氪工厂焊装缺陷率从0.8%降至0.02%;用户端,端到端语音大模型支持20种方言交互,让智能化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甚至在卫星领域,低轨星座的第四次发射,为未来“空天地一体”智驾网络埋下伏笔。
这种“效率优先”的智能化路径,与其“技术驱动产品、产品反哺研发”的飞轮效应紧密咬合。正如《台州宣言》中明确的目标: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超60%、L3级智驾量产、海外销量冲击50万辆——这些看似激进的数据,实则是体系化能力的自然外显。
94.66万辆的季度销量,终将被后来者超越,但吉利一季度的真正价值,在于验证了中国车企“高质量增长”的可能性。当价格战让行业陷入“内卷焦虑”时,吉利用技术深耕与战略定力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追逐每一个风口,而在于定义风的方向。从杭州湾畔的民营车企,到布局五大洲的全球巨头,这条路径上没有捷径,唯有厚积薄发的耐心,和穿越周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