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自媒体中心>大众中国研发体系生态化跃迁 本土成果集中交付

大众中国研发体系生态化跃迁 本土成果集中交付

 大众汽车集团以"聚势而出"为主题的集团之夜,在2025年4月22日正式上演,既是对过去两年战略布局的成果检验,更是大众汽车集团面向智能网联时代的宣言。五款全球首秀车型、首款本土自研ADAS系统、三大合资企业联合研发的电子架构,共同勾勒出这家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转型轨迹——从"市场换技术"的开拓者,蜕变为"技术反哺全球"的创新策源地。

大众中国研发体系生态化跃迁 本土成果集中交付-图1

本土研发的"中国速度"逻辑

当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在演讲中强调"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转型的引领者"时,背后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长达41年的经验积淀。从1984年上汽大众成立到2023年VCTC研发中心落地合肥,这家车企正经历着最深刻的身份转变:从技术输入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

在合肥投入35亿欧元打造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本质上是在重构研发逻辑。通过VCTC与CARIAD中国的协同,大众将新车研发周期缩短30%、成本优化40%的关键,不仅在于资本投入,更在于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正如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所言:"如同四十年前中国业务启航,集团在中国的全新未来再次由上海开启。"这种"中国速度"的本质,是研发体系从线性流程向生态化协作的进化。

大众中国研发体系生态化跃迁 本土成果集中交付-图2

读懂中国市场的进化论

五款全球首秀车型构成的产品图谱,折射出大众对中国消费趋势的洞察。奥迪A6L e-tron轴距增加132mm的后排空间设计,ID.ERA概念车超1000公里的增程式续航方案,这些本土化改进并非简单迎合,而是基于对中国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度解构。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品布局的生态化思维:上汽大众的ID.ERA、一汽-大众的ID.AURA、大众安徽的ID.EVO,三大合资企业的差异化布局形成技术互补。从PPE高端平台到CMP经济型平台,从800V高压快充到L2++级辅助驾驶,这种"全价格带覆盖+全技术路线并行"的策略,恰是应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碎片化竞争的最优解。

大众中国研发体系生态化跃迁 本土成果集中交付-图3

ADAS系统的本土化破局

由酷睿程研发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标志着大众在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关键突破。这套系统通过GAIA数据平台训练出的拟人化驾驶逻辑,本质上是在破解中国复杂路况的"非标难题"。从今年率先搭载的经济型车型,到2026年全面普及的规划,既体现了技术普惠理念,更暗含对智能驾驶规模效应的前瞻布局。

CEA电子架构的"1+4+N"设计理念,则是更底层的技术革命。区域控制器替代传统ECU单元带来的30%成本下降,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为后续OTA升级预留了算力冗余。这种"硬件预埋+软件迭代"的模式,正在改写跨国车企传统的产品开发逻辑。

大众中国研发体系生态化跃迁 本土成果集中交付-图4

电动化时代的品牌协同

保时捷911 GT3与兰博基尼Temerario的同台亮相,展现着大众集团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平衡艺术。宾利新欧陆GT敞篷版搭载的V8混动系统,在提升80公里纯电续航的同时保持930N·m扭矩输出,这种"性能不减,排放降低"的技术路线,或将成为超豪华品牌转型的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AUDI首款车型E5 Sportback将德系工程美学与中国数字生态的融合尝试。激光雷达方案的本土适配、AI座舱交互的深度定制,这些创新已超越简单的本地化改进范畴,而是代表着豪华品牌研发体系的重构方向。

大众中国研发体系生态化跃迁 本土成果集中交付-图5

从产品交付到生态交付

"至2027年推出超过20款新能源车型"的规划背后,是大众对市场格局的前瞻判断。当传统"油改电"路线遭遇瓶颈时,ID.家族与PPE/CMP专属平台形成的组合拳,正在构建新的技术护城河。而ADAS系统从高端下探至紧凑车型的普及路径,则暗合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渗透规律。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研发体系的溢出效应。VCTC作为德国之外最大研发中心,其开发的CEA架构和CMP平台,未来可能反哺大众全球产品体系。这种"在中国开发,向全球输出"的模式转变,正在重塑跨国车企的价值链分工。

"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深层隐喻

从桑塔纳国产到ADAS自研,从合资代工到架构输出,大众集团在中国的41年历程,恰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缩影。当五款全球首秀车型的灯光照亮展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具体产品的迭代,更是一个传统巨擘在智能电动时代的转身范式——以本土研发深度重构全球竞争力,这或许正是"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深层隐喻。

文章标签:大众研发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