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从规模到价值,上汽通用在变与不变中破局

从规模到价值,上汽通用在变与不变中破局

卓陆2025-04-27 16:58:02加关注

上汽通用回归商业本质,以多维度价值构建长期主义护城河。

导语

网通社访谈 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向新能源靠拢,这为自主品牌提供了追赶的机会,同时也冲击着每一家传统合资车企。

对于扎根中国27年的上汽通用而言,这场变革既是挑战,更是重塑自我的机遇。

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上汽通用高层密集释放的战略信号,勾勒出这家老牌合资企业在销量压力、技术迭代与品牌竞争中的转型轨迹。

在加速转型的过程中,上汽通用既要有“断舍离”的果敢,也要有“守底线”的坚持,更要有“接地气”的智慧。

销量回暖背后的底层逻辑重构

2025年一季度,上汽通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终端销量12.9万辆,3月终端销量(含出口)4.7万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经营健康度回归正常水平。

这样的表现看似寻常,却蕴含着企业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两年,汽车行业深陷“以价换量”的泥潭,上汽通用也曾盲目追求销量规模,却陷入量增利减的困境。

如今,上汽通用明确将“量利平衡”作为核心目标,且更侧重盈利性。

从规模到价值,上汽通用在变与不变中破局-图1

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卢晓表示,过去两年,上汽通用更多追求的是量,但最终发现,很难维持量和利的平衡,因此,目前其所有经营目标方针还是看重盈利性。

当多数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持续大打“价格战”时,上汽通用反其道而行之。在“别克品牌之夜”上,别克重磅推出了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

未来12个月,6款“至境”车型将陆续上市,并会加持上汽通用新一代的智舱、辅助驾驶技术。

卢晓透露,到2026年,上汽通用新能源产品的销量占比会达到50%以上,到2027年甚至达到60%。更重要的是,这些新能源产品目标必须是盈利的。

他强调,上汽通用不会再做亏本的生意。

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判断,中国的高端新能源市场依然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用户愿意为技术价值买单,而非单纯为低价折腰。

从规模到价值,上汽通用在变与不变中破局-图2

长久以来,合资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依赖”质疑,而在本次车展前夕,上汽通用以超级融合整车架构“逍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套架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平台,考虑到未来的经济效益,逍遥架构从整个尺寸端实现了很大灵活性,覆盖轿车、SUV、MPV全车身形态,兼容纯电、增程、插混全动力形式的智能载体。

它的诞生,源于对中国市场竞争本质的深刻洞察。当自主品牌持续在价格和配置的维度厮杀时,上汽通用选择从底层架构入手,构建技术护城河。

为了应对续航焦虑,“逍遥”架构从设计之初就为电池预留充足空间,确保车型纯电续航轻松突破700公里。

在智能化层面,逍遥架构融合了整个“神经单元”,能够创造1800+的原子服务,由此,上汽通用可以在后续组合出很多新的功能,从而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支撑架构落地的,是研发体系的全面本土化革新。

过去,上汽通用采用的GVDP开发流程曾是行业标杆,但在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上汽通用果断在内部“动手术”,其项目的最高决策权被放到了工程师手中,且最高决策只有一人完成,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冗长的跨国审批链条。

此外,作为独立的技术中心,多年来,泛亚积累的核心能力,使其从“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研发对标逻辑从“行业参数”转向“用户价值”,其整个研发过程始终围绕着能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种“在中国,为中国”的研发理念,让上汽通用的技术布局更接地气。

在安全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

近期,新能源汽车频繁曝出安全事故,引起业界和消费者的强烈关注。

对于新能源车最需要注重安全的动力电池方面,上汽通用的奥特能电池堪称行业“异类”。从标准制定到生产制造,上汽通用均展现出近乎“偏执”的安全追求。

从规模到价值,上汽通用在变与不变中破局-图3

上汽通用汽车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曾瑜表示,我们把电池安全当成和整车的安全是同等高度来看待,所以我们在电池安全上一直贯彻几个主要的原则。第一,我们会用最高的安全标准。其次,我们会用最全面的安全策略加以控制。第三,我们会用最硬核的技术来匹配这些要求。第四,我们会花最多的钱做这件事情。

早在2017年,当行业还在讨论碰撞后5分钟逃生时间时,通用安全团队就要求将不着火、不爆炸的时间延长至1小时。如今,上汽通用再一次把热扩散试验的不着火、不爆炸的时间延长至2个小时。

在技术层面,奥特能电池采用多面水冷技术,整个电芯散热能力提高了130%,使每一个电芯之间的温差控制在1°C以内,同时,通过五横九纵框架结构、360度碰撞挤压试验等设计,确保电池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在生产制造方面,上汽通用的电池电芯均在完成100%DCR内阻检测后下线,奥特能升级为2.0后,还会在100%完成2700V耐压测试检测后下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别克E5已实现7亿多公里行驶零自燃事故,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刷新。

从规模到价值,上汽通用在变与不变中破局-图4

对此,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自信地表示,大家如果要买电车真的想安全,奥特能电池一定是首选。

在他看来,无论是因辅助驾驶还是快速充电,都增加了电池的风险,而上汽通用不计成本的安全冗余设计,实则是对消费者的一份责任。

与电池安全的“保守”形成鲜明对比,上汽通用在智能化领域却展现出激进一面。基于“逍遥”架构,上汽通用计划在后续车型全面搭载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

在硬件上,未来会通过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为车辆构建强大的感知能力;在软件方面,其与Momenta全面深入合作,做整车实车的验证,通过这些保证最高的行业安全准入机制。

在激进的技术投入背后,上汽通用仍不忘坚守安全底线。

卢晓讲述,在安全方面,上汽通用本土开发团队与GM拥有高度共识,对于辅助驾驶的安全性,一定要有多重的安全保护。

他举例,当任何一个传感器失效的时候,车机系统将第一时间提醒用户,让用户集中注意力;同时,车辆对驾驶员有实时监测,不光是DMS、电容方向盘,在驾驶员没有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车机系统会进行三次报警,如果报警仍没有让驾驶员集中注意力,车辆会进行安全停车,同时后台的安吉星呼叫中心会呼叫车辆,确认车辆和人员的安全。

这种“技术激进、安全保守”的策略,折射出传统上汽通用对造车本质的深刻理解:智能化是趋势,但安全永远是前提。

多维竞争下打造差异化生存法则

在自主品牌与新势力的双重挤压下,上汽通用的多品牌矩阵正通过“价值锚定+技术赋能+用户沟通”的组合策略,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三大品牌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形成“高端突破、中端升级、基础坚守”的协同效应,共同指向“中国内核、全球视野”的企业定位。

从规模到价值,上汽通用在变与不变中破局-图5

别克以“高价值新能源”为转型核心,通过发布高端子品牌“至境”切入30万元以上市场,首款车型世家基于“逍遥”架构打造,集成新一代智舱与辅助驾驶技术,瞄准家庭用户与商务场景的高端需求。

与此同时,别克主力车型加速电动化渗透,GL8家族推出插混车型“陆尚”,以“30万级新能源MPV”定位打破传统MPV“高油耗”标签,通过城区用电、长途油电混合的模式降低使用成本,吸引更多家庭选择七座车型。

对于别克品牌,卢晓讲述,在车展前夕,上汽通用再次对其进行重新梳理,并明确了品质、安全、舒适和静音的核心标签。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一季度,别克品牌的平均成交价已达21万元,较去年提升约5万元,逐步跻身“准豪华”阵营。

从规模到价值,上汽通用在变与不变中破局-图6

凯迪拉克以“豪华电动化”为战略支点,在坚守百年品牌基因的同时完成电动化转型。2025年上海车展,其“LOVE家族”四款纯电产品集中亮相,VISTIQ、ESCALADE IQ等大型SUV延续“钻石切割”设计语言,同时搭载中国团队自主开发的智舱系统与辅助驾驶技术。

性能层面,“史上最快电车”LYRIQ-V的推出,将“运动操控”基因注入电动产品,精准锁定追求驾驶乐趣的豪华车用户。

在研发模式上,凯迪拉克新能源车型从定义到落地全程由本土团队主导。针对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质感的偏好,其在内饰材质与智能交互体验上进行专属优化,既保留品牌调性,又更贴合本土需求。

雪佛兰则以精益运营策略坚守细分市场,通过与别克门店融合优化渠道资源,在降低经销商成本的同时确保服务网络覆盖,通过“收缩战线、聚焦核心”的策略,为注重实用性的用户提供“够用、可靠、实惠”的选择,与别克、凯迪拉克形成互补。

写在最后

上汽通用的转型之路,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却已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车企的变革,本质上是一场“平衡术”的修炼。

在技术路径上,需要平衡全球资源与本土创新;在市场策略上,要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布局;在品牌建设上,需平衡基因传承与用户洞察。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没有哪家企业能仅凭单一优势突围。

上汽通用的探索或许不够完美,却展现出传统车企少有的清醒,他们不盲目跟风低价竞争,不沉迷于概念炒作,而是回归商业本质,从盈利健康度、技术底层架构、品牌价值认同等维度构建护城河。

在电动化浪潮中,如上汽通用这般传统车企并非只能被动挨打,只要找准变与不变的平衡点,依然能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文章标签: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别克责任编辑:奚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