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奥地利风云” 奔驰F1-车队指令潜台词
网通社梳理F12016赛季后发现,奔驰F1车队的正赛车手尼克·罗斯伯格凭借出色的表现及稳定性,从而在本赛季之初包揽了多场分站赛冠军,并且一度与刘易斯·汉密尔顿拉出了43分的车手积分差距,有望斩获个人首届车手年度总冠军。而这一态势则对奥地利分站中的激烈拼杀埋下了伏笔,导致车队指令及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导语在2014赛季,F1规则进行了技术革新,V8规格的2.4升自然吸气引擎由1.6升涡轮增压V6引擎所替换,梅赛德斯-AMG马石油F1车队(以下简称为奔驰F1车队)在本赛季一骑绝尘,包揽了2014与2015赛季的车队总冠军,而车手总冠军则由刘易斯·汉密尔顿收入囊中。
网通社梳理F1 2016赛季后发现,奔驰F1车队的正赛车手尼克·罗斯伯格凭借出色的表现及稳定性,从而在本赛季之初包揽了多场分站赛冠军,并且一度与刘易斯·汉密尔顿拉出了43分的车手积分差距,有望斩获个人首届车手年度总冠军。而这一态势则对奥地利分站中的激烈拼杀埋下了伏笔,导致车队指令及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当赛程进入到欧洲站,即阿塞拜疆的巴库街道赛之后,虽然刘易斯·汉密尔顿仅以第五位完赛,但车手之间的积分差距已缩小至24分。当2016赛程进行到1/3时,刘易斯·汉密尔顿的表现有所回暖,并且有望争取到个人第四届车手总冠军,即在2008赛季之后的三连冠。
谈及刚刚落幕的奥地利分站,“阴谋论”与诸多“被公开的秘密”则围绕在车手与车迷的脑海中。在周六排位赛结束后,刘易斯·汉密尔顿凭借雨地情况下的出色表现夺得杆位,并且在正赛起跑后一路领先。
但在第一次进站后,由于奔驰F1车队的换胎工出现技术失误,导致刘易斯·汉密尔顿的赛车在左后轮更换时浪费了近2秒时间,最终将领先位置拱手让给队友尼克·罗斯伯格。
在此后的争夺中,刘易斯·汉密尔顿一度将差距缩短至1.6秒左右,但疑云似乎总是笼罩在刘易斯·汉密尔顿的上空。在汉密尔顿享有轮胎优势的前提下,车队率先将其招进维修区,并且更换了一套用过8圈的软胎。
此后,罗斯伯格在刘易斯.汉密尔顿完成进站后的第二圈换装了一套全新超软胎。至此,刘易斯·汉密尔顿不仅丧失了轮胎优势,还彻底失去了Under Cut队友的可能性。
在罗斯伯格出站后,依旧挡在了刘易斯·汉密尔顿的44号赛车之前。随后,刘易斯·汉密尔顿在察觉到车队策略的差异以及箇中的端倪后,通过Team Radio(车队广播)与车队沟通,置疑为何在比赛仅剩余17圈的情况下,为其换上一套圈速最慢且用过8圈的软胎。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刘易斯·汉密尔顿还保留有一套全新极软胎,而根据刘易斯·汉密尔顿于第一次停靠前完全能够在重油情况下以极软胎支撑22圈(加之排位赛与出厂圈,里程至少为25圈)推算,即使需要更换轮胎,极软配方也是最佳选择,奔驰F1车队所采用的此项“策略”难以自圆其说。
随后,在Team Radio的交谈中,车队告知刘易斯·汉密尔顿,表示为其选择的轮胎配方是正确之举,并且可以坚持到比赛结束。至此,笔者不禁发问:“难道奔驰F1车队的目标就是支撑到比赛结束?!”
在最后17圈的比拼中,刘易斯·汉密尔顿仅依靠一套用过8圈的软胎,从而连续刷新最快圈速,最终迫近尼克·罗斯伯格。虽然刘易斯·汉密尔顿一度追击到尼克·罗斯伯格身后不足1秒的距离,但在遭遇到红牛车手马克思·维斯塔潘的阻挡后,间距一度被扩大至近2秒。
在所有人均认为比赛就此终结之时,刘易斯·汉密尔顿则早已将赛车调整至“超车模式”。就最后一圈的争夺而言,刘易斯·汉密尔顿凭借DRS(可变尾翼),从而在直道尾端快速迫近尼克·罗斯伯格,并且在出弯后跟住队友,最终在第二弯位置由外线抽头,与罗斯伯格进行了一场轮对轮之间的较量。
此刻,罗斯伯格的防守方式十分强硬,并未给刘易斯·汉密尔顿留有足够的空间。刘易斯·汉密尔顿的赛车在左侧车身驶上弯道路肩后,未能及时躲避,最终使右侧散热吊舱与罗斯伯格赛车的前翼发生碰撞。
随后,罗斯伯格赛车的前翼整体脱落,并且卡在底板位置,无奈将冠军之位让予刘易斯·汉密尔顿。虽然汉密尔顿赛车右侧散热吊舱的垂直翼片整体脱落,但并未造成较大程度的空气动力学影响。相反,由于罗斯伯格赛车的前部失去下压力,并且前轮失去抓地效能,不仅痛失了冠军宝座,还一度跌落至第四位,最终无缘领奖台。
至此,笔者不禁发问:“奔驰F1车队在最后一停中,为何要使用‘不平等’策略?”显然,汉密尔顿没有全新轮胎的说法解释不通,根据赛前所公布的轮胎使用情况显示,刘易斯·汉密尔顿还留有一套全新极软配方的轮胎,而奔驰F1车队为其更换一套用过8圈的软胎则用意何在?
要知道,奔驰F1车队的两位“大佬”(托托·沃尔夫、尼基·劳达)均为奥地利人,而罗斯伯格则为德国人,并且在积分方面领先于刘易斯·汉密尔顿。虽然奔驰F1车队此前均宣称支持两位车手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但此举所传达出的信息已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根据F1赛事中的惯例,位置领先的车手享有优先进站的权利,在罗斯伯格处于领跑位置时,为何没有率先将其招进维修区,而选择了刘易斯·汉密尔顿?
倘若率先招进罗斯伯格,那么刘易斯·汉密尔顿可以在“干净的窗口”(没有前车阻挡)下提升圈速,在全力冲刺数圈后完成进站,从而依靠Under Cut策略反超罗斯伯格。显然,车队在考虑到这一点后,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从而将优先进站的“特权”送给了刘易斯·汉密尔顿。
不仅如此,奔驰F1车队为何要在刘易斯·汉密尔顿保有轮胎优势的情况下,将其招进维修区进行轮胎更换?根据极软配方轮胎能够在重油情况下坚持22圈的实际表现推算,当比赛进入到55圈时,刘易斯·汉密尔顿完全可以依靠当前所搭载的软胎(使用33圈)支撑到比赛结束,即使需要更换轮胎,也理所应当选择极软配方。
此举则再一次证实了奔驰F1车队内部的“不平等”对待事实。显然,一位德国车手效力于德国车队,或许没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事情了。
当然,即使车队下达指令,要求刘易斯·汉密尔顿以巡航模式完赛,作为三届世界冠军的刘易斯·汉密尔顿断不会执行此项指令。虽然此举能够依靠策略选择实现车队指令的目的,但这无疑会使车手与车手之间以及车手与车队之间的关系跌至冰点。
就奥地利分站而言,车队做出此项策略的出发点多在于罗斯伯格争夺年度总冠军的优势更为明显。现阶段,由于汉密尔顿已用到第五套动力单元,因此在下半赛季的赛程中势必会遭受处罚。与此同时,当汉密尔顿在车手积分方面明显落后于罗斯伯格的前提下,车队做出此项“不平等”策略则不足为奇。
但作为一项世界顶级赛事,无论奔驰F1车队的出发点何在,就F1围场内的较量而言,实力才是证明价值的有力佐证,蓄意操纵比赛无疑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图/文 网通社 高翔)